慢性肾病辨治

一、藏精与主水的辨证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灵枢·本神》云:“肾藏精……肾气虚则厥,实则胀。”藏精与主水是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依存,互相影响。肾主水液代谢,主要依赖肾的“气化”作用。肾精充、肾气盛,三焦气化功能才能通调,肾的开阖才能保持正常,体内的水液代谢才能保持平衡。否则肾精亏虚,肾的气化功能失司,水邪停蓄于内可成为肿胀。此为形成标实证的一个方面。肾为“封藏之本”,五脏六腑之精微物质皆下藏于肾。肾之藏精还有赖于脾之统摄升清。若肾之闭藏失职,脾之摄精、升清作用失常,则可致“精气下泄”。临床常见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消除,糖尿、遗精等皆可出现,此又属本虚的一个方面。

“肾无实证”,肾病多虚,非阳虚即阴虚,或阴阳俱虚。肾病多虚是事实,但肾无实证不符合实际。因《内经》早有肾气“实则胀”之明训。由于肾虚与水液代谢障碍常同时存在,肾虚与湿热、血瘀常同时存在,因此在慢性肾病中,本虚标实证比较多见,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二、慢性肾病治法

慢性肾病,所赅者广。中医学之肾虚劳损、遗精、阳痿、遗溺及腰膝冷痛等病证,现代医学之泌尿系统慢性炎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皆应包括在内。本文不多涉及。在此想着重探讨慢性肾炎(以下简称“慢肾”)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及肾盂积水等病的治法。从目前来讲,“慢肾”仍属于老大难疾病。本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肾脾两虚是发病的内因;风寒湿热侵袭是发病的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则是构成本病的病理基础。本病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互见,病势缠绵难愈。它属于内科疾病中疑难病证之一。

对于疑难病证的治疗,姜春华教授曾提出用双向调节的治法。他认为,“所谓疑难杂证,顾名思义是证候辨析困难,病机矛盾复杂,治疗比较棘手。其病理变化,在同一个机体内常呈现双向性两极差异,或寒热互见,或正虚邪实,或升降紊乱,或阴阳两损,等等。因此根据《内经》中‘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的原则,用双相调节法治疗……”。所谓双向调节,主要是指治法上的寒热并用、阴阳互调、升降两行、扶正祛邪兼顾等。慢性肾病病情复杂,同样适用于双向调节的治法。现结合临床体会,略谈以下几种治法。

(一)精气亏虚,治宜益气化瘀补肾固精

慢性肾炎长期蛋白尿患者,由于肾之闭藏失职,精气外泄,常见有大量的蛋白尿。蛋白尿久不消除,导致体内精气大亏,进而出现低蛋白血症(尿中蛋白属于精气范畴)。精气亏虚,阳不摄阴,失去对血中水液之制约,肿胀则反复出现,以致造成恶性循环。气为血帅,气虚则血瘀,“慢肾”患者又多见有血瘀的临床证候,如舌质紫暗嵌斑、肾区固定部位疼痛等。“慢肾”至肾功能不全阶段,尿中蛋白已不显多,而继发贫血、齿衄鼻衄等症又不断出现。试想,当病情处于稳定阶段(无继发感染及水肿等),予以大剂的益气化瘀,补肾固精治疗,或能促使病情好转。

根据以上治则,拟一基本处方:生黄芪25~50g,当归12~15g,丹参30g,益母草20~30g,石韦15g,怀山药30g,淫羊藿15g,桑寄生20~30g,五味子9g,黑大豆30g,桑螵蛸20~30g,蝉蜕7~9g。

近几年来观察治疗“慢肾”患者7例,其中5例患者为长期蛋白尿,经治1~2个月,3例患者尿蛋白转阴,2例患者尿蛋白由原来的+++减至+或±,自觉症状改善。上方重用黄芪益气培本,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丹参、当归、益母草养血活血祛瘀,改善肾血流量,促进肾脏病变恢复;石韦利水补劳,有消除蛋白尿的功能;淫羊藿补肾温阳,温而不燥,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低下者当为首选药物;怀山药补脾益肾涩精,张锡纯谓“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本品用于“慢肾”蛋白尿甚为合拍;黑大豆益肾解毒,对肾炎蛋白尿有效;五味子敛肺益肾,强阴涩精,用于肾虚久病相合,桑螵蛸属于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其益肾固精功能较一般药为优;桑寄生益肝肾祛风湿,与黄芪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张锡纯语),用于肾精不足、肾气亏虚者甚佳。临证加减:①辨证偏肾阳虚者,酌加附子、巴戟天、鹿角霜;偏肾阴虚者黄芪宜小量,再加生熟地、女贞子、旱莲草;脾虚湿滞者加白术、薏苡仁;血压偏高者黄芪用小量,桑寄生用大量,更加怀牛膝、生牡蛎、菊花。②各型慢性肾炎合并其他感染者(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继发感染),减黄芪、桑螵蛸,更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解毒清热之品,待感染消退后再用基本方。

(二)水邪泛滥,治宜祛邪扶正兼施

慢性肾炎一个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水肿反复发作。有的肿势较轻,经及时治疗可很快消退;有的发展较重,水邪泛滥,波及全身。由于多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消退较为困难。如系肾病型肾炎,有低蛋白血症,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滞、水肿久不消退者,其治法宜用利水行气温通的同时,再重用白术、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药,白术用量应在45g以上,参、芪(或前用一种)用量在20g以上,祛邪与扶正兼施,往往能使水肿逐渐消退,而且可巩固疗效。若脾肾阴虚,水邪泛滥,全身浮肿明显者,治法以温阳利水为主,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化裁。待浮肿消退后,再改用益气化瘀补肾为主的治法。

【案】

张某,男,60岁,工人,1979年9月因全身水肿入院治疗。患者两年前患急性肾炎水肿,经治疗水肿消退,尿蛋白一度转阴。但后来尿蛋白又重复出现,两下肢时有浮肿。半月前浮肿加甚,波及全身,颜面及下肢凹陷性水肿,腹部膨隆,尿闭,伴腹泻,时而欲呕。检查:体温36.6℃,血压26/14kPa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少许。非蛋白氮略偏高。

诊断:慢性肾炎并发水肿;肾性高血压。入院后给予降压、抗感染、利尿等治疗。经治十余天,血压有所下降,但浮肿如故。加非蛋白氮反而较前增高:76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38%。考虑为慢性肾炎并发氮质血症。乃请中医会诊。

患者面色晦滞,精神委顿、喘促气急,全身水肿,小便极少,大便溏,时而欲呕,舌质暗淡,苔水滑而腻,脉沉细微弦。乃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浊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邪实正虚之重症。治法宜温阳利水降逆泻浊和胃。

处方:附子15g(先煎),白术20g,茯苓30g,白芍12g,肉桂6g,泽泻30g,猪苓15g,大腹皮15g,陈皮12g,半夏15g,大黄5g(后下),生姜9片,琥珀粉4.5g(分2次冲服)。3剂。

患者服上方后腹泻3次,尿量较前增多,呕吐止,腹满胀轻。上方半夏改为10g,更加淫羊藿15g,续服4剂,浮肿大部消退。此后改用益肾健脾,温阳活血法为主治疗,经治1个月余,显著好转,出院。出院前尿常规:蛋白(+),血非蛋白氮32mg/dl,血压20.0/12.0kPa。

(三)肾盂积水,治宜益肾温阳,利湿活血

肾盂积水,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肾部结石、结核、肿瘤、慢性炎症感染及不明原因之尿路梗阻等,病因较为复杂。在此想着重探讨由慢性炎症及少数不明原因之肾盂积水的治法。就临床所见,本病多见有腰部酸重疼痛,下肢及颜面浮肿,畏寒,乏力,脉沉,苔薄腻而润,舌质暗等。根据以上舌脉见症,以大剂的益肾温阳,利湿活血法治疗,每能使症状改善。几年来治疗本病患者8例,对其中5例进行了较长时间治疗观察。5例患者经B超、肾图等检查:肾功能皆有不同程度损害。经中药治疗2~4个月,有3例症状基本消失,1例明显好转,另1例小效。B超、肾图等复查,与治疗前对比,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基本方药是:熟地、山药、杜仲、淫羊藿、补骨脂、牛膝、滑石、茯苓、泽泻、当归、赤芍、白芍、蒲公英、乌药、木香等。方中熟地、山药、牛膝、滑石、蒲公英等用量一般在30g以上,其余为中等量。

方以熟地补肾填精益血,山药强阴益精,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杜仲温补肝肾、强腰膝,共为主药;以补骨脂补肾阳祛寒邪,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滑石淡渗利窍通行水,茯苓益脾淡渗利湿,泽泻利湿行水泻肾经火邪,共为辅药;又以乌药入肾理气,木香疏利肝脾之气,赤芍活瘀清热,蒲公英清热解毒通淋,共为佐药;重用牛膝益肝肾散瘀血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临证加减,阳虚明显,腰痛较甚,畏寒肢冷、便溏、脉细者,加附子或狗脊;脉弦稍大,血压偏高时眩晕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天麻,减补骨脂;小便不利,或尿频尿痛,尿检有红、白细胞者,减补骨脂,加萹蓄、木通、黄柏。

【案】

马某,女,47岁。腰膝酸重疼痛乏力,时眩晕,下肢及颜面浮肿已近半年,后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肾盂积水(双侧),右肾重度损害,左肾轻度受损。诊见: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腰酸重痛,眩晕乏力,脉沉细弦,右旺于左,舌暗红而润,苔根中薄腻。尿检:蛋白(+),红、白细胞各(+~++)。血压20.0/14.7kPa。辨证为肾气亏虚,湿瘀热邪交阻于下。

处方:熟地30g,山药30g,淫羊藿15g,杜仲15g,牛膝30g,滑石30g,茯苓15g,泽泻15g,当归15g,赤芍10g,白芍10g,天麻10g,蒲公英30g,木通7g,乌药12g,木香9g。

按:此方服药10剂后,浮肿已消退,腰酸重痛显轻。此后减木通,滑石改为20g,有时更加入桑寄生、川续断等。门诊治疗3个月余(1个月后,每周服药4剂),诸症基本消失。三次尿检正常。血压正常。B超及肾图复查:肾盂积水消失,左肾功能正常,右肾功能由重度损害转为中度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