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父亲吕奎杰
父亲仙逝近三载。
1980年初,我退伍归家。直至父亲临终,我一直跟随其身边学习和生活。父亲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生。
2018年,沧州的春天有些反常。往年清明时节大都穿秋衣、衬衣,可是今年清明节当天竟下起了小雪。在墓前祭扫的人们大都又穿上了冬日的服装。看到此景,我不由得拿起笔来:
清明扫墓雪纷纷,恻恻春寒人断魂。
音容笑貌犹宛在,阴阳相隔两离分。
欲再聆听叮咛语,遥望天堂无声闻。
谆谆教诲未敢忘,学以致用念永存。
慈威并重严家训,甘苦同尝益子孙。
一炷清香思不尽,悲泪两行谢深恩。
告慰先尊无愧疚,晚照余晖暖心痕。
父辈精神流芳长,拙笔书文祭亲人。
家父生前酷爱中医,毕生学习和研究中医的理、法、方、药,给我们留下了他独到的学术思想及丰富的诊疗经验。现今,传统医学亟待发掘提高,中医学术必须要有效传承。整理父亲的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可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微薄贡献,既是先父遗愿,也是我辈责任。再版此书,书前我记录下家父生前日常生活的点滴,以及行医治病的一些小事,一并奉上。
师尊先贤,独创新意
年少时,我就常听老辈的亲友讲,父亲年轻时就爱学习。少年自习医书,稍长遍访县乡名医,拜师学习,后在本地行医,略有名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曾在当时的沧县卫生协会工作,后考入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又进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班深修。随后进入医院工作,开始了他热爱并为之奉献一生的行医之路。
父亲特别爱看书,只要闲暇就坐在写字台前看书。父亲看的书很多,有《资治通鉴》 《史记》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医学书籍,如张仲景的《伤寒论》 《金匮要略》,李东垣的《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吴瑭的《温病条辨》及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父亲讲起历代医家的辨证论治观点、用药思路和经验时,经常是娓娓道来。告诫我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学医要师百家之长。
父亲尤其尊崇张仲景、李东垣、张锡纯,深读精研仲景医圣的立法方药,且得其精髓要义;赞赏东垣先生的重脾胃之论,常说患者“有胃气则生”,并在临证用药时常加顾护脾胃之品。父亲临诊时也经常引用先贤的理法方药思路,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临证增减。在50余年的行医生涯里,父亲还独创了一些治疗方药,如“消炎通脉合剂”治疗血栓性脉管炎、“益肾通淋合剂”治疗慢性泌尿系统疾病等,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为显著。由于父亲爱看书、爱学习,深研岐黄之术,终成一方名医。可谓一生疗疾除患,活人无数。
父亲不但爱读书,还喜欢写日记,记工作事、记家务事、记访亲探友,更爱记看病诊疗感悟。尤其是一些复杂疑难重病的看病经过、处方用药,父亲都详细记录,并加以分析及体会。父亲的日记本有好几箱,生前他不时地拿出来看看。其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到故世前,手不能握笔才罢。
敬业工作,清白一生
20世纪50年代,父亲在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时,曾亲聆中医大家秦伯未、任应秋等教诲,与任继学、周信有等多位国医大师同班学习。1959年底结业后,父亲先到河北中医学院任教,后于河北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原保定地区医院,现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在保定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保定地区医院中医科主任,保定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理事,《河北中医》杂志编委。1985年,调沧州地区中医院工作,期间,担任沧州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等职。
父亲一生兢兢业业,几乎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先后获沧州地区科技战线先进个人、沧州地区优秀共产党员、沧州地区优秀知识分子等称号。父亲对求诊患者,无一不应,时常忙得顾不上吃饭。退休后,仍坚持每周专家门诊,即使到老年患病了,遇患者找到家中求诊,父亲仍带病给患者诊疗,直到手不能执笔才停止。
父亲可谓是享誉燕赵的当代名医(1986年出版的《燕赵当代名中医》一书中记录了有关家父吕奎杰的事迹)。其工作行医几十年,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清清白白做人,只讲奉献,不图索取。
诊病细心,待患如亲
父亲临诊时,不仅仔细询问患者病情,更是耐心聆听患者倾诉,舌脉详察后,方下笔处方。父亲处方用药,价廉效彰,偶用贵药,也是开小剂量2~3g,注上单包,嘱咐患者说,“这药贵,在一起煎有点浪费,自己单独拿回去,研成细粉,用药冲服吧”。父亲常叮嘱我说:“药不在贵贱,也不在剂量大小,主要是对证,看你用这个药的目的是什么,要看适合用吗?最终要看疗效。”
父亲在门诊遇到病情复杂或者危重的患者,首次处方2~3剂,并常在下班后或者第二天,还要骑自行车到患者家中看望一下患者服药情况(当年电话还未普及)。我曾与父亲说:“不会有什么事的,人家不是说‘医不叩门’吗?”父亲却说:“你的思想不对,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些。对看过的疑难重病,你最好随访一下。看访患者,一是增进医患关系;二是了解服药后的病情变化以便处理;三是关心一下,提高患者的治病信心。”我也只好笑着说:“您真是把患者当亲人了。”记得在保定医院上班时,一位请中医科会诊的外科重病患者,父亲给开了中药,晚上又到病房查看患者服药后的变化,确定有所好转才放心下班。
有的患者因病情较重或者来门诊不便,请求父亲去家中诊疗,父亲也从不拒绝推辞。因为父亲诊治效果好,有求必应,在患者心中一直有很高的威望。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他是慈祥的父亲、值得尊敬的父亲,更是同事、患者心中的好医生。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打骂过我,也未与母亲发生过口角。母亲晚年身体不好,父亲总是亲自给母亲熬汤煎药,闲暇时陪母亲散步。夫妻二人一辈子相濡以沫。我敬重父亲的人品,敬重父亲为人处事的态度。
在邻里乡亲的眼里,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眼里,简单来说,我的父亲就是个好人。在外地工作时,父亲每次休假探亲回家,总有许多乡亲邻里来找他看病。有时因上门求诊患者太多,吃饭时间都要推迟很久。父亲诊病细致耐心,经常不厌其烦地向患者解释病情,讲用药后的注意事项,建议怎样调养等。对病患无论近与远,不管衣着破旧与华丽,都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父亲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常想他怎么会有如此的好脾气。
现在父亲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多读书,爱学习,兢兢业业干工作。这一时、一年好做到,而贵在坚持,父亲一辈子都是这样做的。这就是我的榜样。
还有很多事情想起来是那么遥远,又仿佛近在眼前。在父亲离开的日子里,再次怀念我的父亲。怀念父亲那熟悉的音容笑貌;怀念父亲对我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诲;怀念父亲作为家的脊梁,对家庭的无私大爱,默默付出;怀念父亲善良礼让、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世作风;怀念和父亲分享喜悦的每一个时刻;怀念和父亲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
感谢父亲给了我鲜活的生命;感恩父亲教给我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感激父亲给予了我恩重情深的无言大爱。
吕国林
2018年4月6日写于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