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小儿哮喘
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本病属于中医学“哮病”“喘证”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多有婴儿期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家族哮喘史。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气候骤变、感受外邪、接触或进食某些致敏物质等。
(二)症状
气喘哮鸣反复发作。常突然发作,发作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喘促、气急、哮鸣、咳嗽,甚者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三)体征
发作时两肺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时明显,呼气延长。支气管哮喘如继发感染,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四)辅助检查
变应原检测、肺功能测定、胸部X线检查,其他如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NO(FeNO)可评估与哮喘相关的气道炎症。
(五)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需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异物或其他喘息性疾病相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采取正确的体位、保证休息,并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活动耐力,密切监测病情及健康教育指导。
(二)西药治疗
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可分为支气管扩张药和抗炎药两大类,某些药物兼有扩张支气管和抗炎作用。
1.支气管扩张药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茶碱类。
2.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色甘酸钠和尼多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抗组胺药。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哮喘由素体肺、脾、肾不足,导致痰饮内伏,隐伏于肺,成为哮喘之夙根,遇诱因而引发。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肃失常,导致呼吸困难,气喘哮鸣。正如《证治汇补·胸膈门》所言:“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由于本病伏痰难去,外邪难防,发物难明,尤其素体肺、脾、肾不足的状态难于调整,致使哮喘缠绵,难以根治。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小儿哮喘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发作期
1.寒证
〔证候〕
主症:气喘,喉间哮鸣,咳嗽,胸闷,痰稀色白、泡沫多、易咳。次症:喷嚏,鼻塞,流清涕,唇青,形寒肢凉,无汗,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咽不红。舌脉:舌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指纹红。
〔治法〕
温肺散寒,涤痰定喘。
〔方药〕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中成药〕
(1)小青龙口服液(指南推荐)(由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法半夏、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用法用量:口服,1次5~10ml,1日2次。
(2)苓桂咳喘宁胶囊(医保目录)(由茯苓、桂枝、麸炒白术、炙甘草、法半夏、陈皮、苦杏仁、桔梗、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组成)。功能主治: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症见咳嗽痰多,喘息,胸闷气短等。用法用量:口服,1次2~3粒,1日3次。
(3)桂龙咳喘宁片(医保目录)(由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黄连、法半夏、瓜蒌皮、炒苦杏仁组成)。功能主治: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风寒或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用法用量:口服,1次1.6g(2片),1日3次。
2.热证
〔证候〕
主症:气喘,声高息涌,喉间哮鸣,咳嗽痰壅,痰黏、色黄、难咳,胸闷,呼吸困难。次症:鼻塞,流涕黄稠,身热,面红唇干,夜卧不安,烦躁不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指纹紫。
〔治法〕
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方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苏葶丸加减。
〔中成药〕
(1)哮喘宁颗粒(指南推荐)(由麻黄、紫菀、百部、甘草、苦杏仁组成)。功能主治:止咳化痰。用于热性哮喘。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5岁以下,1次5g;5~10岁,1次10g;11~14岁,1次20g。
(2)清咳平喘颗粒(医保目录)(由石膏、金荞麦、鱼腥草、蜜炙麻黄、炒苦杏仁、川贝母、矮地茶、枇杷叶、炒紫苏子、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用于热性哮喘,症见咳嗽气急,甚或喘息,咳痰色黄或不爽,发热,咽痛,便干,苔黄或黄腻等。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次5~10g,1日3次。
(3)小儿咳喘灵颗粒(医保目录)(由麻黄、金银花、苦杏仁、板蓝根、石膏、甘草、瓜蒌组成)。功能主治:宣肺清热,止咳祛痰。用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喘。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4次。2岁以下,1次1g;3~4岁,1次1.5g;5~7岁,1次2g;8岁及以上,1次4g。
3.外寒内热证
〔证候〕
主症:气喘,喉间哮鸣,咳嗽痰黏、色黄、难咳,胸闷,喷嚏,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面色红赤。次症:夜卧不安,无汗,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脉: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滑数,指纹浮红或沉紫。
〔治法〕
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方药〕
大青龙汤加减。
〔中成药〕
桂黄清热颗粒(医保目录)(由麻黄、桂枝、苦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用于外寒内热证,症见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1~5岁,1次2.5g(半袋);6~12岁,1次5g(1袋)。
4.肺实肾虚证
〔证候〕
主症:气喘,喉间哮鸣,持续较久,喘促胸满,动则喘甚,咳嗽,痰稀、色白、易咳,形寒肢冷。次症:面色苍白或晦暗少华,神疲倦怠,小便清长。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沉迟,指纹淡滞。
〔治法〕
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方药〕
偏于肺实者,用苏子降气汤加减;偏于肾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中成药〕
(1)苏子降气丸(中国药典)(由炒紫苏子、厚朴、前胡、甘草、姜半夏、陈皮、沉香、当归组成)。功能主治:降气化痰,温肾纳气。用于上盛下虚、气逆痰壅所致的咳嗽喘息、胸膈痞塞。用法用量:口服,1日1~2次。1~6岁,1次3g;7~12岁,1次6g。
(2)黑锡丹(医保目录)(由黑锡、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阳起石、肉桂组成)。功能主治:升降阴阳,坠痰定喘。用于真元亏惫,上盛下虚,痰壅气喘,胸腹冷痛。用法用量:姜汤或淡盐汤送服,1日1~2次。3~6岁,1次0.5g;7~12岁,1次1g;12岁以上,1次1.5g。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证候〕
主症: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次症:面白少华或萎黄,纳差,便溏。舌脉:舌淡胖,苔薄白,脉细软,指纹淡。
〔治法〕
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方药〕
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中成药〕
(1)玉屏风口服液(中国药典)(由黄芪、防风、炒白术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岁以下,1次3ml;1~5岁,1次5~10ml;6~14岁,1次10ml。
(2)小儿肺咳颗粒(中国药典)(由人参、茯苓、白术、陈皮、鸡内金、酒大黄、鳖甲、地骨皮、北沙参、炙甘草、青蒿、麦冬、桂枝、干姜、淡附片、瓜蒌、款冬花、紫菀、桑白皮、胆南星、黄芪、枸杞子组成)。功能主治:健脾益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脾不足,痰湿内壅所致的咳嗽或痰多稠黄,咳吐不爽,气短,喘促,动辄汗出,食少纳呆,周身乏力,舌红苔厚。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1岁以下,1次2g;1~4岁,1次3g;5~8岁,1次6g。
2.脾肾阳虚证
〔证候〕
主症:喘促乏力,动则气喘,气短心悸,咳嗽无力,形体消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次症:面白少华,腹胀,纳差,夜尿多,便溏,发育迟缓。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
温补脾肾,固摄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
〔中成药〕
(1)固本咳喘片(中国药典)(由党参、麸炒白术、茯苓、麦冬、盐补骨脂、炙甘草、醋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气促、动则喘剧。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6岁,1次1片;7~12岁,1次2片;12岁以上,1次3片。
(2)固肾定喘丸(中国药典)[由熟地黄、附片(黑顺片)、牡丹皮、牛膝、盐补骨脂、砂仁、车前子、茯苓、盐益智仁、肉桂、山药、泽泻、金樱子肉组成]。功能主治:温肾纳气,健脾化痰。用于肺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的咳嗽、气喘、动则尤甚。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1~6岁,1次0.5g;7~12岁,1次1g;12岁以上,1次1.5~2g。可在有前驱症状时服用,也可预防久喘复发,一般15日为一个疗程。
3.肺肾阴虚证
〔证候〕
主症:喘促乏力,动则气喘,干咳少痰,咳嗽无力,痰黏难咳,盗汗,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面色潮红,午后潮热。次症:口干咽燥,手足心热,便秘。舌脉: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法〕
养阴清热,敛肺补肾。
〔方药〕
麦味地黄丸加减。
〔中成药〕
蛤蚧定喘丸(中国药典)(由蛤蚧、瓜蒌子、紫菀、麻黄、醋鳖甲、黄芩、甘草、麦冬、黄连、百合、炒紫苏子、石膏、炒苦杏仁、煅石膏组成)。功能主治:滋阴清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所致的虚劳久咳、气短烦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6岁,水蜜丸1次3~4g,小蜜丸1次30粒(4.5g),大蜜丸1次半丸(4.5g);7~12岁,水蜜丸1次4~5g,小蜜丸1次60粒(9g),大蜜丸1次1丸(9g)。
(三)外治法
1.冬病夏治膏
〔组成〕
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细辛12g。
〔功效〕
温阳利气,祛散伏痰,固本防哮。
〔主治〕
哮喘缓解期培本治疗。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隔10日使用1份。取药末1份,加生姜汁调和后,分别贴于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2~4小时揭去。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共3次,连用3年。
2.哮痰膏
〔组成〕
明矾、面粉、米醋、蜂蜜。
〔功效〕
燥湿消痰。
〔主治〕
哮喘缓解期脾虚痰积证。
〔用法〕
上药混合成糊状,每次取15g敷于脐中,隔日换1次,连用20日。
3.桃仁膏
〔组成〕
桃仁、杏仁、栀子仁、白胡椒、糯米。
〔功效〕
止哮平喘。
〔主治〕
哮喘发作期。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12~24小时取下。连用1~3次。
四、验方
1.王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验方
(1)发作期(咳期)验方:哮咳饮
紫苏子15g,地龙15g,前胡15g,桃仁5g,杏仁5g,冬瓜子15g,莱菔子15g,芦根15g,白屈菜15g,川贝母5g,射干15g,挂金灯15g。功效:解痉通络,降逆止咳。
(2)缓解期(痰期)验方:缓哮汤
紫苏子15g,前胡15g,白前15g,桃仁5g,杏仁5g,白屈菜15g,胆南星5g,茯苓15g,款冬花15g,清半夏8g,沙参15g,莱菔子15g。功效:健脾化痰止咳。
(3)稳定期(根期)验方:防哮汤
黄芪15g,玉竹15g,女贞子15g,牡蛎15g,补骨脂15g,五味子5g,太子参5g。功效:补肺健脾益肾,固本截痰。
2.周平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验方:柴胡脱敏汤
柴胡10g,黄芩10g,白芍15g,乌梅10g,五味子6g,防风10g,甘草6g,炙麻黄10g,杏仁6g,广地龙10g。功效:养血柔肝,息风缓痉,宣肺平喘。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基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