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诊断

特应性皮炎是基于临床表现、患者过敏史或家族族史来进行诊断的。目前已经制定了一些标准来帮助诊断,但没有“金标准”,其中最常用是Hanifin和Rajka标准以及英国工作组制定的标准。Hanifin和Rajka标准包含4个主要特征和23个次要特征,当患者符合主要特征中3项或以上加次要特征中任何3项或3项以上即可诊断特应性皮炎。其中主要特征包括瘙痒、典型的皮损和分布、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皮炎和个人或家庭异常过敏史。次要特征包括干燥症、早年发病、血清IgE升高等。英国工作组修订了Hanifin和Rajka标准用于诊断特应性皮炎,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皮肤瘙痒(或家长叙述患儿有抓痕、摩擦皮肤病史),以及3个或3个以上的辅助条件,辅助条件包括屈侧皮炎湿疹史、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全身皮肤干燥史、可见的屈侧皮炎、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和日本变态反应学会的指南不再将早期发病作为诊断的基本条件。AAD提出的必备的特征包括瘙痒和具有典型形态和慢性/复发史的湿疹,支持诊断的重要特征包括年龄、干皮症和过敏史,如个人/家族特应性疾病史或有升高的IgE水平。德国S2k指南建议同时检查整个皮肤组织进行诊断。

不建议实验室检查用于诊断或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因为没有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以将特应性皮炎与其他疾病区分开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升高,因此并不推荐该检测作为诊断或疾病严重程度评价的依据。血清IgE、皮肤活检、基因检测和/或斑贴试验可用于排除其他异常情况。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皮肤疾病,如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疥疮、银屑病、刺激性/接触性湿疹、微生物湿疹、皮肤T细胞淋巴瘤、光敏性皮肤病、鱼鳞病、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皮病及与湿疹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在婴儿中,脂溢性皮炎和特应性皮炎可能重叠。脂溢性皮炎通常无瘙痒症状,并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地方,而特应性皮炎通常不发生在腹股沟/尿布区。

特应性皮炎的并发症包括病毒或真菌感染以及继发性细菌感染,罕见的并发症包括眼睛相关疾病、生长迟缓和斑秃。局部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治疗期间观察到的其他感染包括疱疹样湿疹和传染性软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