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治脾,肺脾同治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同时提出:“久咳不已……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对此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朱祝生通过几十年临床实践感悟到,《素问·咳论》中“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提出致咳的两个主要原因——“皮毛先受邪气”“其寒饮食入胃”,说明肺胃为成咳之源。王冰云:“正谓上焦中焦耳。……故言皆聚于胃,关于肺也。两焦受病,则邪气熏肺而肺气满。”因肺外合皮毛,手太阴肺经又起于中焦,所以咳嗽与肺胃关系密切。马莳云:“夫五脏六腑之咳如此,然皆聚之于胃,以胃为五脏六腑之主也。”高士宗说:“六腑以胃为本,五脏以肺为先,故承上文五脏六腑之咳而言。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聚于胃则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关于肺则气逆也。”这个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对临证治咳很有意义。肺脾(胃)的生理密切联系,手太阴肺脉贯通肺胃,肺胃同主降气,肺胃功能的相互协调,是完成呼吸运动的重要条件。肺主气属卫,脾化水谷为卫之源,故脾化精微为生气之源。肺主宣发为气之主,脾主运化水液,肺、脾功能失调,则痰湿内生。咳嗽日久,肺气损伤,脾气受伤;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肺气受损,宣降失司而为咳嗽。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为贮痰之器”之说。这个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对临证治疗咳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为咳病的治疗大法——肺脾(胃)同治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