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全力支持

重医的筹建得到了上医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就在“庆祝重庆医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大会”举行的同一时刻,颜福庆在上医主持召开上医支援重庆医学院师资配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宣布重医师资配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颜福庆任主任,陈翠贞、左景鉴、陈汉桢任副主任,专门研究重医师资配备的原则、方案和思想动员等问题。

此前不久,陈同生院长专门致信重庆市市委书记曹荻秋和市长任白戈,说明上医的院长们无法赴重庆参加重医的成立和开学典礼。因此,颜福庆选择10月27日这个特殊时刻召开会议并宣布重医师资配备委员会成立,是极富深意的安排。

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师资配备的原则和如何做好动员说服工作,委员会讨论形成了几点原则和要求:一是既要确保重医能够开课运行,也要兼顾上医的工作。二是教研组有正副主任的,要抽调主任或副主任,没有副主任的要抽调高年资的教师。三是去重医的教研组主任确定后,具体人选由上医、重医双方主任协商,既不以全体大会动员的方式开展动员工作,也不能简单地把教研组平均分开。四是在调配人员时教研组要先行了解教师情况,再确定名单,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加强思想工作,要把实际困难和思想问题分开。五是重医要把重庆的情况介绍全面详细,要加强对已到重庆的人员的关心照顾,要派出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工作。

1956年3月,上医公布第一批派往重医的人员名单,共计99人(包括了刘海旺等1955年到重庆的行政后勤人员)。同月,上医二级教授、著名生物学家陈世騠等40余名首批教师和教辅人员调赴重庆,为教学工作开展前期准备。1955年4月至1960年7月,上医向重医派遣人员的工作历时5年,调派教师、医师、教辅医技和护理等各类人才400余名(包含因照顾家庭关系由上医协调从其他单位调入的医护和行政后勤人员)。其中不仅有30多位功成名就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大批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骨干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

建校初期,重医开展教学、科研所迫切需要的图书、标本、教材、切片等物品,都是由上医支援的,包括最初开展解剖学教学使用的150具尸体,也是由上海运往重庆。凡上医有两套的图书资料、教学科研仪器,都支援重医一套,仅1956年7月到12月,上医无偿地向重医赠送了价值超过11万元的仪器设备1 378件(台)。

基础课程开课前,上医赴重庆的教师和教辅人员,都是在上海备好课、做好标本后带到重庆使用。为了帮助重医的教学工作,两校从1957年初开始共同编写教材讲义,一直持续到1960年底。在首届学生即将进入临床课程和见习实习前,为了帮助各附属医院、各临床教研组即将赴渝的教师开展自备教材和教具的准备工作,上医专门发文指定李宗明、吴茂娥、吴学愚、司徒亮、金汉珍5位教授、副教授负责所在医院教研组准备教材过程中与医院的联系工作,要求各附属医院予以全力支持。但凡临床教研组教师在自备教材中有绘制图表、制幻灯片、印刷照片、制作标本等工作,需要人力、财力上的支持,经上述5位负责人签批意见后,均可以得到医院的全力支持。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重医图书期刊严重匮乏的困难,上医图书馆于1956年4月支援重医原版外文书刊和影印书刊近5 000册,此后又陆续整理了许多图书杂志和新到期刊,交给分批赴渝的教师带往重庆,交给重医图书馆和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重医附一院”)图书馆。此外,上医还发动教师开展图书捐赠活动,钱惪、张昌绍、吴绍青等多位教授带头,向重医捐赠了上百册的中英文图书和杂志。

除仪器设备和材料外,在陈同生的支持下,上医还调去了福特牌汽车两辆(价值2.1万元)、机器脚踏车一辆。重医还以1.4万元的优惠价格从上医附属妇产科医院购买了一辆由道奇中型吉普车改装的救护车,花500元运费从上海运到重庆,交给重医附一院继续做救护车用。

由于重庆购买物资不易,自重医建院以来,各教研组所需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材料,绝大部分由上医材料科协助采购。在重医建院的初期,上医材料科专门抽出一个同志为重医的物资到处奔走,千方百计地组织货源,从基础课程到临床课程所需的物资都基本予以解决。为帮助重医采购医疗设备,吴祖尧、邱传禄、金问涛、周公南等著名医学专家都曾被安排负责釆购工作,他们每周花1~2个半天时间专门为重医采购物资。

1957年4月,当时已不再担任重庆医学院院长的陈同生在上医学术委员会会议上,要求大家“把重庆医学院当做上海第一医学院分院,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