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爱国奉献

从黄埔江畔到嘉陵江边,从繁华之地到偏远山城,西迁,无疑是一件壮举,在那些看似平凡的选择背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1957年春季,根据分迁建院方案和四川省委的要求,上医选派一级教授、副院长钱惪担任重医业务副院长。从1957年夏季到1958年9月赴渝任职前,钱惪一直留在上海继续任上医副院长,同时担负起动员和组织上医几所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赴重庆工作的艰巨任务。在钱惪的动员和带领下,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正副教授和讲师纷纷响应号召,奔赴重庆,为重医的发展集聚了雄厚的师资力量。2007年出版的《回首老上医》中记载了当时钱惪动员李宗明、毕婵琴、陈曼丽等人支援重庆时的场景。李宗明曾回忆,钱惪当时找到他问:“你去不去重庆?”李宗明想也没有想就回答说:“你要我去我就去。”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李宗明说,当时一口答应要去重庆时也没有征求爱人毕婵琴(当时为上医附属妇产科医院主治医师)的意见,回家的路上就想,这么大的事情一个人就做主定下来了,心中有些忐忑不安。谁知回家后问毕婵琴,她坚定地说:“钱院长要我们去,我们当然得去。”同样没有丝毫犹豫。原重医附一院护理部主任、时年24岁的陈曼丽也是跟着钱惪到了重庆。她当时就对钱院长讲:“你去我们也去。”

1956年,时任上医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外科学专家左景鉴教授带领第一批医务人员来到重庆,负责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筹建工作,并担任首任院长。为了表达扎根重庆的决心,他将位于上海复兴中路180平方米的复式房子交还给了公家,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女来到重庆。当时尚在上医念书的大女儿左焕琛“无家可归”,只能搬到学校宿舍住。在读书期间,每年寒暑假她都要坐上四天的火车,先从上海到西安,再转道成都,从成都回重庆,辗转数千里与家人团聚。

上医儿科系副教授石美森调任重庆医学院儿科系主任,妻子凌萝达(时任妇产科副教授)和三个孩子继续留在上海。1958年,凌萝达调任重医附一院工作,她把大儿子石应康和小女儿石应珊带到重庆,把患有哮喘病的二儿子石应廉留给奶奶照顾。1960年石美森的小儿子石应良出生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孩子由于严重缺乏营养,患了典型佝偻病,石美森给儿科系学生讲营养不良的课程时,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佝偻病的症状与体征,常常带着石应良去示教。

著名骨科学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骨科创始人之一的吴祖尧,1958年与妻子朱苕华(儿科护士长)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西迁参与重医建设,创建重医附一院骨科。酷热的夏天,手术室里没有空调,只能用冰块和电扇降温,一个大手术下来,吴祖尧几乎要昏厥;晚上没有电,柴油机只能使几瓦的小灯泡微微发亮,他还要看书写教案。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朱苕华甚至瞒着家人多次去献血,只为换取几斤黄豆和少量猪肉……

一江水滚滚东流,一代人铁血西迁,党一声令下,400余名上医人,背起行囊就出发。他们或舍妻别子,或举家搬迁,从黄埔江畔一路向西,溯江而上,抵达嘉陵江边,由此开启了建设重医,推动祖国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