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开基立业

比起繁华的上海,20世纪50年代的重庆,资源匮乏,发展落后。而当时的袁家岗校区所在地满目荒芜,周围都是农田,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加之居住条件简陋,饮食习惯差别,语言沟通困难,且因为上海和重庆的地区差异,所有西迁来渝人员都降低了工资标准,让原本艰难的建院工作雪上加霜。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西迁而来的创业者们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乎想象。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西迁人的创业激情并未因此退却。稍事休整,他们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重庆医学院及几所附属医院的建设中。当时学校部分基建工作仍在进行,许多老师一边上课一边参与到建院工作中,大到勘测地形、设计动工,小到规章制度、桌椅板凳,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连首届学生也参与到运送建筑材料、修筑校园道路的建院工作中。他们见证了平地起高楼,见证了荒园变家园。如朝阳初升般,他们与新生的重庆医学院一起,在西南大地上茁壮成长。

为了尽快开展医疗工作,服务西南地区的群众,在重庆医学院成立之前,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已将其办公大楼移交给重医,作为儿科医院病房大楼。1956年4月,上医儿科系成建制迁到重医。来自上医儿科系和附属儿科医院的58名教师、医护人员中,包括石美森、王赞尧、张锦、沈锦、郑惠连、陈文龙等一批知名儿科学专家,他们创建了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并率先在1956年6月1日开业运行,结束了重庆没有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1978年由郑惠连创立的儿童保健科,于2016年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1982年由陈季方创立的心血管科,于2014年获批“国家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1956年由王赞尧、陈文龙创建的小儿外科,现已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小儿外科领域第三名。

1957年1月,重医附一院开工建设。在建院过程中,医院借用儿童医院场地开设门诊、收治病人,当时仅开设3个科室、100张床位。1958年7月建成开业时,医院已拥有来自上医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单位的180多名医师、医技和护理人员,在内科、外科、妇产科病房之外逐步建成眼科、耳鼻喉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科、皮肤科、肺科、骨科等病房,到1958年底,开放床位已达400张。1964年,骨科吴祖尧、邱德润等成功进行重庆市首例断臂再植手术;1965年,胸心外科林尚清、程明德等完成西南地区首例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西南地区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研究的新领域;1974年,神经内科傅雅各、董为伟等抢救患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并停止自主呼吸175天的患者获得成功;1975年,烧伤科黄崇本成功研制“75”型烧伤三用切皮机,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1976年,神经外科朱祯卿率先在国内开展经股动脉插管的全脑血管造影和脊髓血管造影……在西迁专家们的带领下,重医附一院迅速发展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好的综合医院之一。

1962年8月,重庆市卫生局将第四人民医院正式划归重庆医学院管理,并更名为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为医学生临床教学和生产实习的重要基地。为了充实和加强医院的技术实力,以适应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先后从重医附一院和校本部抽调了一批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如肺科专家王鸣岐、妇产科专家凌萝达、外科专家郁解非、放射诊断学专家李鼎寰、传染病学专家张定凤等,成为医院业务建设和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得医院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高,成为重庆市有较高信任度和影响力的综合医院。肝胆外科专家高根五采用自身颈内静脉及人造血管作肠系膜上腔静脉-下腔静脉间H型搭桥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获得成功,属国内首创;妇产科专家凌萝达在国内率先提出头位难产及头位分娩评分法,以较好地估计分娩预后,及时发现头位难产,改善母儿预后;传染病学专家张定凤首先提倡鲜血料、胸腺肽等用于重型肝炎的综合疗法,使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从90%下降至52%,其创建的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卫生部“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取得丰硕成果……

西迁前辈们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他们白手起家,创建科室、积极科研、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为重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推动西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与健康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