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
- 重庆医科大学组织编写
- 548字
- 2025-03-14 22:33:57
思想启蒙:一颗种子的萌芽
陈同生,原名张翰君,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陈同生刚满周岁时,一家人随入川做官的祖父张心源从常德市迁往四川省营山县。陈同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光。
陈同生2岁时,大伯和祖父不幸去世。4岁那年,家乡暴发瘟疫,父亲和叔父又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寡居的祖母、母亲和婶婶。陈同生幼年深受祖母和母亲的影响。祖母经常给他讲一些英雄豪杰的故事,也常以祖父和父辈的言行鼓励他。祖母常说:“人不怕三十而已,只怕死后无名。”到了陈同生五六岁时,家里请了一位老秀才教他读书。7岁开始读私塾,12岁前他已把《四书》《五经》基本读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彻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灰飞烟灭的还有沿袭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眼看“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不通,陈同生的祖母就寄望孙子将来学医,也好平安度过一生。然而,陈同生的堂叔张雪崖颇具进步思想,在他的反复劝说下,祖母最终同意让陈同生到营山县城接受新式教育。
从12岁起,陈同生到营山县城接受新式教育,先后在营山县立高等学堂、县立中学读书。营山县立中学创办人和时任校长张澜,是辛亥革命时四川“保路运动”的领袖之一,他聘请的教员中,有不少留法归来的进步人士。陈同生从教员那里了解到国外的情况和革命故事。渐渐地,一颗革命的种子在陈同生心中播下,快速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