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
- 重庆医科大学组织编写
- 1581字
- 2025-03-14 22:33:58
革命生涯:一面不倒的红旗
1924年,在张澜校长的领导下,18岁的陈同生参加了反抗军阀暴政的“抗捐运动”,当时作为校友会会长的陈同生不仅带领同学向驻军请愿,还打了催捐委员。川北军阀何光烈责成校方开除闹事学生学籍,并通缉陈同生及校友会的其他领导人。同年5月,陈同生与留法的老师及两位同学一起逃往成都避难,从此远离家乡,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3年,陈同生与原中法大学校长(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在青岛合影
在成都期间,陈同生通过老师和同乡,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的早期领导人刘愿庵等人,并经刘愿庵介绍,于1924年9月加入了共青团。1926年1月,陈同生进入吴玉章、杨伯凯创办的重庆中法学校(中法大学四川分校)读书。同年1月21日,在重庆中法学校,刘愿庵代表党组织举行了共青团员转党仪式,陈同生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名战士。
1927年秋天,经组织安排,陈同生到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警卫团当连指导员,参加了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并在巷战中负伤。1928年5月,陈同生在部队反攻海丰城的战斗中再次负伤。根据组织提出的利用各自社会关系分散休养的要求,陈同生回到四川成都疗养。
在成都,堂叔张雪崖引领陈同生走上了新闻道路。张雪崖时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的秘书、《日邮新闻》的社长,思想颇为进步。在其指引下,陈同生先后担任了《日邮新闻》《成都快报》《新蜀报》的记者、编辑、总编,在记者身份的掩护下从事革命工作。

在中国公学读书时的陈同生,时年26岁
1932年1月,陈同生因利用关系营救一位被捕的党内同志,受到当局的怀疑,身份几乎暴露,不得不离开四川前往上海。为了掩护身份,陈同生进入中国公学求学,并加入社联和左翼文化同盟。之后被调入周恩来亲手创建的中共最早的情报和安全机构“特科”做警卫工作,继续以记者身份从事地下工作。
这段经历是不是陈同生和周恩来首次交集?陈同生长女陈淮淮说:“我不知道父亲和周恩来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在1927年的广州暴动(起义)中,他们都是参加者。(他们那个时候)是否认识?我不知道。如果他们完全不认识,后来(父亲)怎么进中央特科的,又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1934年10月,因叛徒出卖,陈同生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在狱中,他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残酷的刑讯,以非凡的勇气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狱中,一个很有学者风度、绰号叫作“教授”的难友对他说:“我告诉你一小小经验,刑罚即使再厉害,人一失去知觉也就没用了,熬它半个小时,什么难关都能挺过去。”面对敌人“老虎凳”“电刑”等各种酷刑的折磨,甚至是被拖到刑场陪斩,外表看起来瘦弱而又书生气的陈同生始终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由于国民党当局没有得到丝毫证据,只得以陈同生办过的杂志《东北与西南》上的言论和在看守所写的两首讽刺时政的打油诗为由头,判了他8年徒刑。1937年8月,经八路军办事处和周恩来出面交涉,国民党当局才无条件释放了狱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
1937年9月,刚出狱的陈同生临危受命,到《金陵日报》担任代理社长、总编辑。在陈同生主持报社工作期间,《金陵日报》积极宣传抗日,用头版通栏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宣言,积极报道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和一些八路军的战报,不断为抗日摇旗呐喊,直到南京沦陷后停刊。

1938年,范长江、陈同生、胡兰畦(从左至右)在武汉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讨论工作
1938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陈同生与范长江等人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团结进步青年新闻记者,参加《全民抗战》编辑工作,主编《新闻记者月刊》。之后,陈同生随军撤退到桂林,担任“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南方办事处主任,同时为华侨报纸当战地记者。1939年,陈同生赴湖南衡阳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印制会刊而遭遇特务秘密逮捕。押送途中,陈同生乘敌机轰炸之机得以脱逃,辗转至上海找到党组织,后经孙冶方介绍拟担任进步报刊主笔,直到1939年9月到新四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