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
- 重庆医科大学组织编写
- 1281字
- 2025-03-14 22:34:00
创办国内第一所国人自建的医学院
1926年,北伐军入据湖南,发动驱赶传教士运动,胡美医生首当其冲。湘雅医学院由中方全盘接手,医学院所有的非湖南籍教师和行政人员也未能继续留在长沙。此刻的颜福庆不由发出痛心感慨:“何去何从?我茫然无所适从。”
北伐战火持续蔓延,加上长沙人民强烈的反外来人口情绪,颜福庆不得不逃离这片他奉献了17年的土地。这一年,颜福庆45岁。
12月,颜福庆一家乘船逃离长沙。同行的还有胡美和湘雅医学院的部分师生,他们辗转回到了上海。不久,颜福庆收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邀请。聘请颜福庆为协和医学院副院长,任期为1年。颜福庆也由此成为协和医学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教授。虽然协和医院给了颜福庆较高的薪资,但他很快发现,医院里中国籍医生的待遇普遍低于外籍医生,这让颜福庆内心创办国人自己的医学院的愿望愈加强烈。
多年丰富的办学经历,加上广泛的国际医学交流经验,使彼时的颜福庆已经成为中国医学教育界当之无愧的领袖。对于中国办医学教育,颜福庆一直坚持一个理念,他认为:“中国要发展科学医学,必须国人自办,医学教育权不能操于外人。”因此,他坚持中国人自己办医学院,制定中国人自己的医院标准,培养懂得中国人生理、心理的医生。
命运之神再次将他推上了理想的征途。192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新建立9个学院,其中医学院位于上海,颜福庆被聘请为医学院首任院长,也由此开启了他医学教育事业的高光时刻。
医学院初期规模很小,专职教师仅乐文照、高镜朗、蔡翘、任廷桂4人,学生不足30人。自颜福庆任院长后,医学院像一块磁铁一样,迅速吸引了一批医务界的优秀人才,其中有药理学家朱恒璧、热带病学家应元岳、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大部分是颜福庆在湘雅医学院的同事和学生,这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学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时期的颜福庆
颜福庆真正的理想是建设一个集医学院、医院和研究院于一身的医事中心。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上海医学院)成立后,颜福庆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划建设医学院配套的附属医院。苦于没有资金,他东奔西忙到处“化缘”。为此,颜福庆动用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各类人脉,邀请各界知名人士、社会名流联合发起组织中山医院筹备会,在国内外募集资金。最终,中山医院的筹建得到了政府、银行等机构以及宋氏家族、嘉道理、张学良等社会名流的大力资助。
1937年,颜福庆用他筹措得来的100万银元,以上海医学院为中心,组建了包括第一实习医院(即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以及澄衷医院(由颜福庆的圣约翰大学校友叶子衡捐赠改建而成,今上海市肺科医院)在内的上海医事中心。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医事中心,如今已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医学中心之一。至此,颜福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年55岁。
在中山医院的开幕式上,颜福庆作报告,他掷地有声地说道:“我们认定做医师的人,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服务医界,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如在学院或医院服务的同仁,皆有此决心,则医事事业,定有相当进步。所以医学人才的服务精神,比较物质上的需要,其关系更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