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脑胶质瘤临床管理指南2022
-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编写
- 1117字
- 2025-03-18 22:15:03
二、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
随着弥漫性胶质瘤临床特征和分子差异逐渐明晰,第5版WHO分类首次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预后和生物学行为显著不同的“成人型”和“儿童型”两组。但需要注意的是,年龄并不是区分这两组肿瘤的必要因素,儿童型肿瘤有时可能发生在成人,特别是年轻人,而成人型肿瘤也可能(尽管罕见)发生于儿童。第5版WHO分类中将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重新划分为3个类型,即“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IDH野生型”。
(一)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根据组织学形态和分子特征分为3个级别,即CNS WHO 2~4级。
1.CNS WHO 2级肿瘤
组织学形态分化良好,缺乏或仅有低度的有丝分裂活性,无微血管增生、坏死等间变特征,无CDKN2A/B纯合性缺失。
2.CNS WHO 3级肿瘤
表现为局灶性或散在的间变性组织学形态,有明显的有丝分裂活性,缺乏微血管增生、坏死及CDKN2A/B纯合性缺失。
3.CNS WHO 4级肿瘤
分化差,有明显的有丝分裂活性,且具有微血管增生、坏死或CDKN2A/B纯合性缺失(图2-1、表2-2)。

图2-1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诊断流程
表2-2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定义、亚型及诊断标准

续表

此类肿瘤伴有高频的ATRX和/或TP53突变,因此当弥漫性胶质瘤具有IDH突变,伴免疫组化ATRX核表达缺失时,可以在不进行染色体1p/19q检测的情况下诊断“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此外还需注意,肿瘤出现CDK4扩增、RB1突变或纯合性缺失、PIK3CA或PIK3R1突变、PDGFRA扩增、MYCN扩增、全基因组DNA低甲基化水平、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第14号染色体缺失等分子变异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二)弥漫性胶质细胞瘤
无论组织学形态是否表现为少突胶质细胞瘤,如果同时存在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即可定义为“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型”。根据其组织学形态和分子特征(CDKN2A/B纯合性缺失),将此类肿瘤分为两个级别。
1.CNS WHO 2级肿瘤
呈弥漫性生长,常见钙化,镜下细胞呈特异的“煎蛋”样表现,伴枝丫状血管,预后良好,无CDKN2A/B纯合性缺失。
2.CNS WHO 3级肿瘤
具有间变特征,核分裂象易见,可见血管增生、坏死或CDKN2A/B纯合性缺失(图2-1、表2-2)。
此类肿瘤常伴CIC突变、FUBP1突变、NOTCH1突变和TERT启动子突变。
(三)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
弥漫浸润性生长,IDH野生,组蛋白H3野生,具有血管增生、坏死、TERT启动子突变、EGFR扩增或7号染色体扩增伴10号染色体缺失(+7/-10)其中一项或多项的肿瘤,属于CNS WHO 4级。该类肿瘤包含3个亚型:胶质肉瘤、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和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但其生长方式和形态更为复杂多样,包括小细胞、伴原始神经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颗粒细胞、脂化细胞、化生(上皮样化生、鳞状细胞化生)、肥胖细胞等。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肿瘤常见的信号通路改变包括RTKs/RAS/NF1/PTEN/P13K通路、p14ARF-MDM2-MDM4-p53通路,以及CDK4/6-CDKN2A/B-RB1细胞周期通路;常见基因融合包括EGFR融合、FGFR融合、MET融合、NTRK1/2/3融合、PDGFRA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