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教历史:从书桌到讲台
- 姚平 王希主编
- 4639字
- 2025-03-28 19:22:42
序
十二年前,我们邀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US)的三十一位会员为《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撰稿,分享自己在美国求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的经历。2010年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得到国内学界的热情关注。主流媒体和学术网站做了大量报道,李剑鸣、胡成等著名历史学家撰写书评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做了积极评价,还有一些大学历史系将该书列为研究生的阅读书目。读者的反响也很强烈,作者和编者收到不少来信,有的分享读后感,有的讨论历史研究课题。一些青年学子告知,此书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和人文专业的志向,而且还为他们到海外求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切实的帮助。
学界和读者的鼓励令我们欣喜不已,同时也激发我们再接再厉。我们一直希望与作者们携手合作,再创作一部新的文集,讨论各自在美国大学讲授历史的经历,并以此为契机,分享我们对美国大学的历史教学、大学文化、高教体制和高教管理等的观察与反思。我们觉得,这样的讨论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同时也会为国内不同高校乃至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所幸的是,我们的想法再次得到北大出版社的支持。2020年6月《在美国发现历史》出版十周年之际,我们发出约稿邀请,正式启动这一项目。当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美国各高校都忙于调整教学计划,转为线上教学,诸事繁多。更令人揪心的是,中美关系也出现波折,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几乎全部中断。我们的作者一方面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完成自己手中的写作任务和应对因形势变化带来的种种不便,非常辛苦。然而,半年之后,我们如期收到了所有作者的初稿,他们的热情回应和专业精神令我们非常感动。接下来我们与作者经历了数月的互动,三易文稿,终于完成了编辑工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正是三十一位作者在2020年这个令人难忘的“危机之年”的心血之作。
本书作者中有二十一位也是《在美国发现历史》的作者,他们是(按姓名拼音排列):陈勇、丛小平、洪朝辉、李怀印、李小兵、卢汉超、单富良、邵勤、孙绮、田宪生、王笛、王晴佳、王希、魏楚雄、夏亚峰、熊存瑞、许光秋、徐国琦、杨志国、姚平、张信。与此同时,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留美历史学会的另外十名会员参加本项目。在新加入的作者中,有五人是学会的资深会员:程洪(学会筹备组成员、理事会成员)、高峥(学会第一任会长、学会期刊的早期主编)、李丹柯(多届学会理事会理事)、方强(学会第十九任会长)和朱立平(学会早期会员)。他们的加入令我们倍感亲切。另外五位是学会的“后浪”:陈丹丹、陈利、范鑫、许曼、张琼。他们虽然入会“不久”,但却拥有令人骄傲的学术成就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经历。他们的加盟让我们看到了留美人文学人在全球化时代持续发挥影响力的潜力与希望。
从背景来看,三十一位作者构成了一个具有多重代表性、经历丰富的跨文化历史学人群体。除陈利(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王笛(澳门大学)、徐国琦(香港大学)和魏楚雄(香港树仁大学)目前在美国之外的高校任职外(王、徐、魏曾在美国大学长期任教),其他二十七位作者均在美国高校历史系执教。作者们所任教的高校分布在美国的东、南、中和西部不同区域,在种类上包括文理学院、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州立大学、私立大学和社区大学等。作者中有八位女性(陈丹丹、丛小平、李丹柯、邵勤、孙绮、许曼、姚平、张琼),她们执教的学校同样也覆盖了各种类型。作者中美国教龄最长的超过三十年(熊存瑞),最短的也有十年(范鑫),相当一部分人有二十年以上的教学经历,还有多人曾经或正在担任系主任、院长、图书馆主任、校级领导等职务(陈利、陈勇、程洪、洪朝辉、李小兵、卢汉超、孙绮、王笛、王晴佳、王希、魏楚雄、杨志国、朱立平等),不少人拥有在不同美国大学执教的经历。从教学领域来看,大部分作者的教学以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亚洲史、东亚史、中美关系史和中华文明史为重心,也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的教学覆盖美国史、亚裔美国人史、西方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外法律史、妇女史、族裔史、史学史和全球史。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参与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不少作者在各校的课程设置、新学科的开创和图书馆支持功能的建设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我们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说明这些情况,是为了强调作者们背景所呈现的多样性。我们相信,这种多样性将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因为它显示了一幅丰富、多元的美国高校历史教学图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运作和管理细节。
《在美国发现历史》与《在美国教历史》两书可谓姊妹篇。前者以回顾求学经历为重心,后者以分享教学体验为宗旨。“求学”与“教学”,一字之差,展示的却是作者们两种不同的学术生活方式。从做学生到当老师,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从大学的过客变成大学的主人,不仅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也必然和必须是一种经验和责任的转变。作为大学教师,作者们必须更深地融入美国高教体制中,成为大学建制的成员,行使教师职责,承担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管理,并亲身卷入学生生活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之中。这种身份的转换也为作者们进一步认识、观察和体验美国高校和高教文化提供了新的机会。他们的地位不同,心态不同,认知不同,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也不同。与此同时,作者们继续背负他们原有的跨文化学术背景,活跃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并更自觉地以全球化时代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进行思考和写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美国教历史》具有特殊的阅读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一种与留学生视角不同的关于美国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新知识,而且还展示了具有双重或多重学术背景的跨文化知识人在全球化时代对历史教学和公民培养等问题的思考与反省。
我们觉得本书在三个方面尤其值得读者关注。第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本书可谓美国大学历史教学故事的合集。三十一位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讲述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学讲授历史的经验与体会,等于提供了三十一个教学案例。每位作者讲述的重点和方式不同:有的高屋建瓴地对自己的美国教学生涯做通盘回顾与反思,有的以小见大地通过教学个案检讨自己的教学法,有的讨论如何选择教材,有的总结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有的对不同大学的教学进行比较,有的分享新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还有的描述教室之外的和跨国的教学活动。这种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教学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美国大学历史教学的画面。这种集中而规范的专业呈现,是十分难得的。
第二,本书从美国大学运作和管理的角度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启示。美国大学——无论是文理学院、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十分注重教学。虽然不同类型的大学对教学在教师晋升或终身职称评定时占有的比重有不同的规定,但都同样地将教学质量的好坏视为自己的生命线以及衡量大学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而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的,所以教学也成为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工作。然而,所谓“教学”(teaching)绝非一种仅限于在教室讲课的活动,而更是一种集智识(intellectual)、管理(managerial)、体制(institutional)乃至政治(political)考量为一体的进程(process),涉及一整套活动和建制,包括教学理念的界定、课程设置的创建与更新、课堂文化和师生关系、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与研究关系的定位等。这一切都建构在大学的管理体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本书作者对不同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描述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他们的批判性反思也可以为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带来启示。
第三,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们相信读者们也会感到开卷有益。本书的作者都是在中国出生、接受本科教育后出国留学,然后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授的,他们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也许因为这种特殊的背景,他们始终自觉不自觉地在承担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使命——在中美之间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而美国大学教师的职位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保守一点估计,如果按每位作者每学期平均教一百名美国学生来计算(实际数字远不止如此),这些作者每年所教的美国学生的总数应该在数千人左右,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而对于作者而言,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美关系史的教学——都是一种有意识的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筛选、解读和传播。这既是一种分量不轻的个人智识活动(individual intellectual exercise),也是一种有意识的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作者们在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丰富案例,无论是课程的设计、专题的选择、教材的遴选、教案的准备、教学媒介(地图与影视图像)的使用,还是对学生的指导,都展现出他们在这方面的细腻思考和权衡。我们同时也会读到,许多作者在教学中通过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将中国文化和教育思想中的优秀内容传递给了美国大学的学生,给予后者一种不同的文化启示和受教育经历的体验。
的确,在美国大学教历史,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和工作,更是中美人文和思想交流的一部分。本书作者带有双重教育背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分别受国内和美国教育之惠,毕业后执教美国高等学府,一方面回馈美国社会,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大学推动美国人民对中国、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复述我们在美国所学的知识,而是结合了中美教育同时赋予我们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修养之后的新解读。这是我们的特点,也是我们的优势。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学生时刻都在经历中西不同文化、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治学方法的碰撞。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求我们兼收并蓄,也要求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要求我们开拓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思想。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不同的历史视角,倾听不同的话语,增强对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经历的认识、理解与欣赏。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作者正在尝试做全球化时代的开拓者——通过我们的教学,探索一种可以共享的历史话语,并建构一种可以共享的历史。
三十多年前,在留美历史学会的一次年会上,历史学家王庆成教授曾预测,改革开放后来到美国学历史的留学生会在未来同时为中国和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做出贡献。本书作者的学术出版记录证实了这一预测。当时无论是王教授还是我们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留美历史学人可能做出的第二种贡献,即以跨文化学者的身份推动美国大学的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国史的教学。虽然对后一种贡献的结果与影响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但充满希望的历史实验已经开始了。
在本书结稿之后,作者之一、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峥不幸因病去世。高峥教授是留美历史学会创办筹备组成员,也是学会第一任会长,为学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为本书贡献的文章是他最后的学术写作,为了纪念高峥教授,我们将高峥教授的文章放在本书的首篇,其余文章的排序是按作者出国留学的时间(详情见作者简历)来排列的。这样做既是为了与《在美国发现历史》的编排方式保持一致,也是为了凸显留美历史学人新生力量的增加。譬如,夏亚峰教授(1998年出国留学)在《在美国发现历史》的目录中排在最后,但在本书中,他后面出现了好几位新人,我们觉得这样的排列颇有历史意味。
我们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本项目的支持,感谢李学宜责编的辛勤工作和有效建议。在编辑的不同阶段,陈利、李丹柯、王晴佳、魏楚雄、夏亚峰、张信、张琼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高峥、邵勤、徐国琦为前言的修订提供了极有见地的意见,庞瑾校读了全书的终稿,在此一并致谢。最后,我们对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如同十年前一样,你们的精彩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王希、姚平
202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