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贝瑞尔·班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

作家简介

贝瑞尔·班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1932—2010),英国小说家。

班布里奇1932年出生于英国的兰开夏郡(Lancashire),在利物浦长大并接受教育。她的父亲曾遭遇破产的打击,而后倾其所有送班布里奇进入哈德弗郡(Hertfordshire)的一所寄宿制学校读书。她从小便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展示了突出的戏剧天赋,因此曾经作为演员出现在伦敦和利物浦的舞台上。班布里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一生写了十几部小说。她的小说常聚焦于英国的中下阶层,在情节上充满奇思妙想,时常包含暴力或者惊悚的元素。她一生曾获得数次布克奖提名。

《哈利耶如是说》(Harriet Said)是她于1957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然而这部作品直到1972年才正式发表。小说的灵感来自当时发生在新西兰的一桩由两名少女策划并实施的谋杀案—帕克—休姆案(The Parker–Hulme Case);在班布里奇的小说里,两名少女(匿名的叙述者和她的好友哈利耶)对一位被她们戏称为“沙皇”(The Tsar)的中年男子产生了扭曲、奇异的好奇感,想方设法了解和接触他,结果却引发了令人震惊的后果。

班布里奇在1973年和1974年分别创作了《裁缝》(The Dressmaker)和《酒瓶工厂的一次远足》(The Bottle Factory Outing),两部作品都获得布克奖提名,后者还获得《卫报》小说奖。《裁缝》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对英国的姐妹丽塔(Rita)和玛吉(Marge)照顾她们年仅17岁的侄女奈利(Nellie),而奈利对一位美国士兵产生了爱慕之情的故事。这部小说于198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酒瓶工厂的一次远足》又是班布里奇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加入哥特式惊悚元素的一次尝试。故事围绕酒瓶工厂的两名女工布兰达(Brenda)和弗里达(Freda)展开。内向沉默的布兰达为了躲避暴力的丈夫来到城市打工,而她的同事—热情开朗的弗里达希望通过组织一次远足,让工厂的工人们能够暂时放松。然而这两个女工各有麻烦:弗里达爱上了工厂主的侄子,而布兰达却被工厂经理骚扰,后来竟惨遭杀害。

1989年,班布里奇创作了小说《一次大冒险》(An Awfully Big Adventure),该书融合了抒情的叙事和离奇的情节。女主人公丝黛拉(Stella)从小爱幻想,对生活充满热情,最终在她叔叔的帮助下得以进入当地的剧团,在戏剧排练和演出工作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她悄悄爱上了帅气的导演梅雷迪思·波特(Meredith Potter),但却不愿与其坦诚相对。同时,剧院的两名男子对丝黛拉也产生了非分之想,并有逾矩的行为。丝黛拉虽然不爱他们,但却希望通过和他们交往来“排练”爱情,好为她的心上人做准备。正当剧院准备上演《彼得潘》时,原定的演员因伤无法上场,著名演员奥哈拉(O'Hara)临时上阵。奥哈拉也爱上了丝黛拉,而丝黛拉也想利用奥哈拉继续“排练”她的恋爱技巧,并献出了自己的贞洁。最终,奥哈拉才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丝黛拉是他的亲生女儿,她的生母乃是他多年前曾经爱过的女子。该小说获得1989年布克奖提名。

另一部获得布克奖提名的小说是1996年出版的《人人为己》(Every Man For Himself)。这是班布里奇创作的第二部历史小说,重现了大西洋上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Titanic)上发生的故事,捕捉了泰坦尼克号自出发到遇难的短短五天内,上流社会的各色名流和船上为他们服务的船员的经历。小说的叙述者名叫摩根(Morgan),他是美国金融家,同时也是负责大西洋航线的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s)的股份拥有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的侄子。在小说结尾,泰坦尼克号出事后,小摩根幸运地生存下来,但海面上传来的凄惨的呼救声仍不时回响在他耳边。当年的《纽约客》撰文说,这部小说超越了当时(1997年电影版《泰坦尼克号》还未面世)其他许多有关泰坦尼克号经历的书籍和影视作品。

1998年,班布里奇创作了她的第三部历史小说《乔治少爷》(Master Georgie),讲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外科医生乔治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经历。该书分为六部分,由三个叙述者,从三个叙事角度讲述。这些人物之所以关联起来,是因为小说一开始发生的一桩离奇的死亡事件。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继承了班布里奇小说中固有的一些惊悚和离奇的情节,在叙事技巧和细节展示方面有所突破。《乔治少爷》也获得了1998年的布克奖提名。

除了小说外,班布里奇还出版了四部散文作品,包括《昨日往事》(Something Happened Yesterday,1993)、《剧院前排:剧场里的那些夜晚》(Front Rows:Evenings at the Theatre,2005)等。

2010年,班布里奇因癌症复发在伦敦去世。2016年,布兰顿·金(Brendan King)出版了关于这位作家的权威传记:《万般爱情:班布里奇传》(Beryl Bainbridge: Love by All Sorts of Means:A Biography)。

(纳海)

作品简介《乔治少爷》(Master Georgie)

《乔治少爷》是贝瑞尔·班布里奇创作后期的主要作品之一。

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围绕着主人公乔治·哈代(George Hardy)和与他有紧密联系的数个人物在战争前和战时的经历展开。小说分为六大部分,由三个与乔治有关的人物轮流叙述。每一部分被称为一个“版”(plate),就像衬在底版上的六幅老照片一样,讲述着久远的往事。其实,“照相”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隐喻,照片既是对现实的记录,也有扭曲现实和褪色的危险,因此能否通过这六幅照片来还原历史,这本身也是这本历史小说所要探讨的问题。

小说第一部分由孤儿梅朵(Myrtle)讲述。梅朵是哈代老爷在天花病流行时收留的孤儿,从小在哈代家长大,对乔治少爷既崇拜又爱慕。1846年的一天,乔治到他学医的同学家去,而梅朵尾随其后。乔治在同学家逗留,梅朵在门口等候,偶然看到一个小孩给一位老夫人送还她丢失的鸭子。乔治从同学家出来后,转身走进一个满是风月场所的巷子,这时突然听到一声尖叫,原来是一个嫖客死在了妓院。乔治和梅朵连忙走进去看个究竟,发现死者竟是乔治的父亲哈代老爷。这时,刚刚送还鸭子的小孩也碰巧进入这个房间,他的名字叫庞贝(Pompey)。梅朵和庞贝帮助乔治把他父亲的尸体悄悄送回家里,把现场布置成心脏病突发致死的状态。

第二部分开始时是1850年,距第一部分已有4年,由庞贝来叙述。此时梅朵已被送到住宿学校接受教育,而庞贝本人也成了哈代府邸中的常客,是乔治的助理摄影师。乔治的妹妹比阿特丽丝(Beatrice)嫁给了波特医生(Dr.Potter),而乔治也已结婚,妻子名叫安妮(Annie),此时已有四个月的身孕,却因一次意外引起流产。流产竟是因为庞贝送来的一张虎皮椅垫引起,所以庞贝被禁止再进入哈代的家。庞贝感到非常气愤,因为他一直和乔治有着暧昧的同性性爱关系,突然被禁止出入哈代家,他感到了巨大的耻辱。

波特医生是第三部分的叙述者。又一个四年过去了,克里米亚战争已经爆发,乔治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决定前往战场做一名前线医生。他的家属和朋友,包括梅朵、妻子安妮、妹妹比阿特丽丝、妹夫波特医生也随他前往。当他们到达君士坦丁堡时,战争大规模爆发,因此他的家人被送回英国,只有乔治、波特医生、梅朵和庞贝继续留下。

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由梅朵、波特医生和庞贝轮流诉说战争中的悲惨经历,讲述年轻的生命如何迅速在他们的眼前消失。根据梅朵的回忆,庞贝曾经给一群欢庆的士兵照合影,他告诉他们前线战士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想象那样艰苦。这张照片里面鲜活的脸庞都充满微笑,而事实上,在拍照之后的几天,相片里的大多数人都战死了。战争的真实打破了照片所创造的短暂幻象,而留在战场的人逐渐失去理智,波特医生和梅朵都出现了幻听和幻视。整部小说最终以乔治的意外死亡结束。

回溯这部小说,可以说大量的情节发展都没有内在的逻辑,只是靠巧合来推进。这也是作者要探讨的问题:究竟是命运主宰着我们,还是一系列看似无关的机缘巧合?作者曾借波特医生之口探讨“圆圈”(circle)这个概念:圆可以定义为起点和终点的统一,但同时又是逻辑上循环论证的一种具象体现。作者认为这就像这场混乱的战争。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战争?人们到底是为什么献出了生命?也许都是巧合。

《乔治少爷》在出版后获得了多项大奖,包括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WH史密斯文学奖年度最佳图书奖(WH Smith Literary Award,Book of the Year Award)以及布克奖的提名等。

(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