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J.G.巴拉德(J.G.Ballard)

作家简介

J.G.巴拉德(J.G.Ballard,1930—2009),英国小说家,散文家。

巴拉德出生于上海,他及家人居住在上海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人拘禁在集中营,1946年返回英国。他曾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Cambridge University)学习医学,后于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学习英语文学。1954年,他加入英国空军,派驻加拿大受训,1955年离开皇家空军回到英国,当年结婚。

1956年,他的两篇短篇故事发表在科幻杂志《新世界》(New Worlds)和《科学奇幻》(Science Fantasy)上,后又陆续发表多篇短篇故事。

他的第一部小说《神秘来风》(The Wind from Nowhere)发表于1962年,是一部讲述强风灾难的科幻小说。他的第二部科幻小说《淹没的世界》(The Drowned World,1962)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145年,背景为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城市被淹没,气温升高。小说围绕一个生物学家克兰斯博士(Dr.Kerans)和他所接触的人物展开,以超现实手法表现外在环境和人物心理世界。其后,科幻小说《干旱》(The Drought,1965)讲述工业排放导致全球干旱,人类苦求存活。科幻小说《结晶世界》(The Crystal World,1966)的主人公是喀麦隆一家麻风病医院的英国医生,他收到了女友来信,打算去见丛林中麻风医疗站里的女友,但军方试图封锁该地区,因为这里像是有某种病毒的传播,人、动物、植物等一切都在变成结晶。

1970年发表的《暴力展示》(The Atrocity Exhibition)是实验性质小说,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形式,表现大众传媒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小说《撞车》(Crash)发表于1973年,主人公在经历了一次车祸、从医院出来后有了新的体验,并认为人最终是要死于车祸,他这时遇到一个痴迷于撞车事故的电视从业者,他们两人开始在高速公路上四处寻找撞车事故。后者甚至策划和女影星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发生撞车事故,他自己在撞车时和泰勒一起死去。但在这次撞车中,他只是撞在大巴车上死去,却没有撞到泰勒的车。故事中,撞车、死亡与性爱相互交织,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小说后被改编为电影。

小说《混凝土岛》(Concrete Island,1974)描述主人公因车祸困于高速公路下,在孤立环境下生存,是一个变形的当代版《鲁滨孙漂流记》。小说《摩天楼》(High–Rise)发表于1975年,故事的场景是一座高楼,住着两千住户,大楼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也构成一个社会,住户总体上都是中产以上阶层,但高层住户是他们之中的上层阶层,中间楼层为中层阶层,底层楼层为底层阶层,故事在不同阶层、性别、个体的相互关系和冲突中展开。

自传体小说《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1984)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故事源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童年经历,讲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主人公在上海的经历。小说获得《卫报》小说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并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1988年,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反乌托邦惊悚小说《可卡因之夜》(Cocaine Nights,1996)和《超级坎城》(Super–Cannes,2000),前者入围惠特布莱德小说奖决选名单,后者获得英联邦作家奖(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

巴拉德的作品科幻主题经常涉及科技、政府、跨国公司、传媒等的问题。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小说《无尽梦幻之地》(The Unlimited Dream Company,1979)、《喂,美国》(Hello America,1981)、《开创之日》(The Day of Creation,1987)、《狂奔》(Running Wild,1988)、《女人之良善》(The Kindness of Women,1991)、《奔向天国》(Rushing to Paradise,1994)、《千年之民》(Millennium People,2003)、《天国来临》(Kingdom Come,2006),短篇小说集《四维噩梦》(The Four–Dimensional Nightmare,1963)、《终点海滩》(The Terminal Beach,1964)、《超负荷之人》(The Overloaded Man,1967)、《灾难区域》(The Disaster Area,1967)、《永久之日》(The Day of Forever,1967)、《红色沙滩》(Vermilion Sands,1973)、《低飞飞机及其他故事》(Low–Flying Aircraft and Other Stories,1976)、《金星猎手》(The Venus Hunters,1980)、《不久将来之神话》(Myths of the Near Future,1982)、《战争狂热》(War Fever,1990)、《短篇小说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2001)、《短篇小说全集II》(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Volume 2,2006),自传《生之奇迹》(Miracles of Life,2006)等。

巴拉德于2009年去世。

(张世耘)

作品简介

《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

小说《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发表于1984年,是J.G.巴拉德的一部的半自传体小说。

故事讲述了少年吉姆(Ji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经受的苦难。小说中所有的事件、所有的情景都由吉姆讲述,而巴拉德在战争期间与小说中的吉姆年龄相仿,并和吉姆一样也有在集中营生活的经历,小说因其历史的真实性和战争的残酷性深深打动读者。

吉姆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英国商人,在上海有宽大的住宅和仆人,经常参加俱乐部的舞会,过着上流社会优裕的生活,吉姆就读于一所专为外国人办的小学。珍珠港事件前夕,上海有数千西方人居住在外国租界内,平日里歌舞升平,一切安宁静谧。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军战舰开进黄浦江,轰炸机呼啸而过,爆炸声惊醒了沉睡的人们,日本人占领了租界。吉姆一家随着惊恐万分的人群逃离上海。这时,大街小巷已挤满了逃难的市民。吉姆在拥挤的人潮中与父母失散而流落街头。他在大街上流浪,漫无目的,偶遇美国水手贝希(Basie)。贝希到处躲避日本人的搜捕,不久贝希被日本兵抓捕,遭到毒打,身体极度虚弱,奄奄一息。在难民营里吉姆悉心照料贝希,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后来吉姆和贝希被日本人关进集中营,三年的集中营生活使幼稚无知的吉姆变成勇敢坚毅的少年。吉姆跟着贝希学会了从死囚手里掰开饭盒,多领一份日渐减少的口粮,他也从兰塞姆大夫(Dr.Ransome)那里懂得了为什么要活下去。吉姆怀着这种信念与死神抗争。每次吃饭,吉姆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从麦粒中数出的象鼻虫,好像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吉姆常常从贝希那里看到一些美国的《生活杂志》和《读者文摘》。他非常喜欢美国人那豪爽幽默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有一天,吉姆来到贝希的小屋,看见贝希和另一个集中营囚徒正在拿着指南针研究地图,吉姆知道他们在商量越狱的事。这时,日本人来到贝希小屋搜查,吉姆机敏地把指南针藏起来,日本人没有发现,使贝希躲过一劫。一天清晨,几架美国战斗机在集中营周围的田野和机场投下了一枚炸弹。就在这天夜晚,夜光下有两个黑影从铁丝网下钻了出去。第二天弗兰克(Frank)告诉吉姆,贝希已经走了。贝希带着吉姆弄来的指南针,沿着吉姆探过的路逃走了。三年后,战争终于结束,中国胜利了,吉姆胜利了。历尽艰辛的吉姆与久别的父母重逢了,他们悲喜交集地拥抱在一起。小说结尾时吉姆正赶回英国去完成他的学业。

虽然这部小说以一个少年的眼光来叙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没有评论,不带任何政治观点,但它却突显了20世纪的一个重大主题:对无辜者的血腥大屠杀。它告诉人们不要忘记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这一惨烈悲剧。

(张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