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苏格拉底的诘难法(elenchos)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就愿意强调苏格拉底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贡献(图2.16)。他的方法被称为“elenchos”,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反驳或批判性的考察,它常被翻译成“诘难法”或“问答法”,指以问答的方式来推进思考。

典型的诘难法通常包含这样七个步骤:(1)苏格拉底向他的对谈者追问某个美德(例如勇敢、虔诚、节制、正义等)的定义;(2)对谈者给出一个定义;(3)苏格拉底从这个定义出发,给出对话者难以接受的反例或者推导出某种荒谬的结果;(4)对话者修正他的定义;(5)苏格拉底给出新的反例或新的归谬论证;(6)几次反复后,对话者意识到他无法给出一个前后融贯、普遍有效的定义,承认他的无知;(7)苏格拉底欣然分享他的无知,整个对话在困局(aporia)中收场。

图2.16 穆巴希尔《格言警句精编》抄本(13世纪),伊斯坦布尔托普卡珀皇宫图书馆。苏格拉底(右)与学生间的哲学论辩。

以《理想国》第一卷为例——它很可能源自一篇以正义为核心论题的早期对话——苏格拉底的对谈者先说正义就是归还欠别人的东西。苏格拉底马上追问:你找邻居借了把斧头,但当邻居来找你要回斧头的时候,你发现他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而且扬言要拿这把斧头去把另一个人给砍了,这时候把斧头还给邻居还是正义的吗?

苏格拉底的对谈者因此不得不修订有关正义的概念,因为他觉得给一个预谋杀人者以凶器算不上正义。他改口说正义就是扶友损敌,是帮助朋友和损害敌人。苏格拉底紧接着追问:损害敌人是让敌人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糟?正义作为一种美德,它的功效是让人变得更糟吗?这一系列的质疑迫使他的对话者不断调整自己的主张,到了《理想国》第一卷的最后,苏格拉底坦然承认他仍然不知道正义是什么。显然,这样一个结论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无知的一个加强版,或者说一个更加程式化的结果。

如果说苏格拉底式的自知其无知并没有提供任何有关自我和世界的实质性知识,那么,诘难法除了帮助我们澄清一些原有的错误信念,或者原有的不相容的一整套信念之外,它在什么意义上能推进我们的哲学思考呢?

美国学者弗拉斯托斯(Gregory Vlastos)1对苏格拉底的诘难法有一个精准的描述:

苏格拉底的诘难法是通过问答式的论证交锋来探寻道德真理,在这种论证中,只有当一个论题被确定为回答者自己的信念时才会被辩论,只有当对该论题的否定是从回答者自己的信念中推导出来时,它才算被驳倒。2

这个描述高度浓缩,它至少从四个方面展示出诘难法的哲学意义:

(1)首先,诘难法是一种探寻,它和所有古希腊哲学的精神特质是一致的。它探寻的对象是真理,反驳并不是它的目的。这一点也把它和很多智者的工作区别开来。苏格拉底一再郑重其事地提到,他们的对话关心的并不是什么随便的事情,而是一个人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这是对最高贵和美好的事物的探究。3苏格拉底对道德真理的追问,往往和古代伦理学的终极问题联系在一起,它指向对美好生活的追寻。

(2)其次,问答的参与者应当只回答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或者说必须表达自己真正接受的伦理观点。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智者在论辩时,经常会为了论证的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用“如果你愿意的话”之类的表达来演练一种主张。至于他自己是不是真正接受这个观点,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的标准,被看作是不重要的。苏格拉底则不同,在他看来,在对道德真理的追寻中,我们必须要求参与者的真诚。4

(3)苏格拉底强调,诘难法必须要给出一个恰当的、准确的定义,它刚好把要定义的对象囊括进来,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所以,苏格拉底在问答中常常会用反例的方式来澄清某个定义不恰当。例如,刚才提到的正义是归还你欠别人的东西,这定义就太宽了,并非所有这样的行为都是正义的。不过,这里似乎假设了定义的某种优先性:

如果我们不知道F的一般定义,就不能断定一个具体的事物x是不是具有F这一性质。

比方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正义的严格定义,我们就不知道一个行动正义与否,这个断定显然是荒谬的,因为这意味着在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给出正义的定义之前,任何有关正义行动或正义品质的谈论都是不合法的,而且哲学家们也没法用归纳的方式从正义概念的特殊用法中获得关于它的严格定义。而诘难法里给出的反例也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同样无法断定这些反例是否满足正义的严格定义。苏格拉底对定义的执念,也使得这一谬误常被称作“苏格拉底谬误(Socratic Fallacy)”。5苏格拉底是否真的犯了这一谬误,仍然是学界争议的话题。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定义的优先性和诘难法的其他要素剥离开来。苏格拉底关心的是道德领域内的真理。他或许可以承认,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不严格的工作定义去谈论道德概念,但如果最终不能给出严格定义的话,就没法确定一些让人困惑的边界案例,也没有办法对我们的道德谈论给出可以辩护的道德理由,也就无法通达真理,无法通达那些指向美德和美好生活的道德知识,这一点在有关美德即知识的讨论中会更加凸显。

(4)当然,诘难法最直接的哲学意义仍然在于:即使我们不能直接断定一个道德命题是不是实质上正确,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从形式上考察该命题能不能和我们广泛接受的其他道德信念相容。苏格拉底坚信,真诚的道德信念的融贯性,是道德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诘难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这种融贯性。

1 弗拉斯托斯是20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古希腊哲学研究者之一,他和欧文(G. E. L. Owen)等一批哲学史研究者,通过引入分析哲学的论证手段,带来了英语世界的古代哲学研究复兴。苏格拉底研究是弗拉斯托斯最重要的工作领域之一。

2 Gregory Vlastos, Socratic Studies, edited by Myles Burnyea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

3 例如柏拉图:《理想国》352d6-7;《高尔吉亚篇》487e7-488a2。

4 例如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31c4-d1。

5 这个说法源自P. T. Geach, “ PLATO’S‘EUTHYPHRO’: An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The Monist , 50, 3 (1966), pp. 369-382, at p.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