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文

西原春夫 著 于改之译[1]

值本人在华演讲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之际,深感光荣,不胜感谢。在此,谨向策划并指挥本书出版的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负责编集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于改之教授,以及欣然接受本书出版的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辑等相关各位,致以衷心的谢意!

我初次访问中国是在1982年,而首次在华演讲则在1986年。自那时至2019年,我在中国应邀演讲的次数已达五十余次。承蒙于改之教授厚谊,其中前二十次演讲内容已经以《刑法·儒学与亚洲和平:西原春夫教授在华演讲集》为题,于2008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因此,本书系我第二本在华演讲集,收录了自2009年之后二十多次演讲中的十一篇。

本书名为《奇点临近:迎面而来的技术变革与法学家的课题》,但真正直面该问题的只有其中第六次演讲。当然,广义上其他大部分演讲亦着眼于对科技发展、社会生活变化以及刑事法学、刑事司法的影响等。关于这一点,敬请读者诸君注意的是,“奇点”这一视角会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再现,相关内容请参见最后一次演讲即《中国有建设理想型社会的能力》的结尾部分。

《中国有建设理想型社会的能力》是以线上演讲的方式,于202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大型研讨会开幕式上所作的主旨发言。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总是具有“改革·进步·变化”等特征,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该发展路途中。我当时主张,如果中国领导人正在思考中国的未来走向,则务请将可能给经济政治结构带来重大变化的“奇点”纳入视野之中。

该视角似乎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因为作为研讨会共同举办方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希望我对演讲内容适当补充,扩大成论。作为其成果,论文已经发表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年第1期,仍以《中国有建设理想型社会的能力》为题。文章提出,奇点会向着缓解“民主主义还是强权主义”“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发挥作用,但无论如何,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中国。该话题虽然与法学无直接关系,但不失为一个令人寻味的视角,敬请阅读。

在收录的几篇演讲中,出现了一些与中国相关的强烈思念与美好回忆。其中,尤其荣幸的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两位诤友——武汉大学马克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二位先生是新中国刑法学的开拓者,被学界仰视为“南马北高”的奇才。虽然我对其望尘莫及,但承蒙不弃,有幸与之亲密交往,恰是二位先生高尚人格的体现。

再回首,茫茫四十年,那时那地,多少人多少事,一一浮现于眼际。怀着无限的思念与不舍,就此搁笔。

2022年4月1日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