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比娜·贝尔曼(Sabina Berman)

萨比娜·贝尔曼(1955— ),墨西哥著名女剧作家、记者。被公认为墨西哥当代戏剧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戏剧评论界口碑不凡,并成为多家著名剧院商业演出的票房保证。

萨比娜·贝尔曼来自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其父母在二战期间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移居墨西哥。萨比娜在墨西哥城出生并在那里接受教育,受到身为心理治疗师的母亲影响,贝尔曼在伊比利亚美洲大学学习墨西哥文学的同时,还修习了心理学专业课程。这样的学习经历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使她在塑造戏剧角色时能以对人物心理的深层把握为依据,完成舞台行为与心理进程的高度契合,因而也构成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萨比娜·贝尔曼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涉足影视、戏剧文学领域的创作,初试啼声便取得佳绩。1974年,她与德尔菲娜·卡雷阿加(Delfina Careaga)合作的剧本《亚历杭德拉姨妈》(La tía Alejandra)被搬上大银幕,斩获当年的墨西哥电影艺术学院“阿列尔奖”(Premio Ariel)最佳原创剧本奖。1995年,她担任编剧并参与执导了电影《比利亚与裸女》(Entre Villa y una mujer desnuda),影片的男女主人公阿德里安和希娜对墨西哥革命时期的著名农民领袖潘丘·比利亚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因这种追溯历史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并逐渐发展为情人的关系。随着交往的深入,希娜发现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跟潘丘·比利亚与诸多女性之间纠缠不清的情形十分相似,因而要求阿德里安做出感情上的担当。但阿德里安不愿面对这份责任,采取了逃避的态度。可他无法放下对希娜的感情,最终决定回到她身边,但希娜却已决定离开,要让阿德里安为自己的怯懦付出代价。影片上映后引起极大反响,作者对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在心理上的映照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表现了构建戏剧性的高超技巧,在评论界和观众群中都获得了好评。萨比娜·贝尔曼担任编剧的另一部作品《后院》(Backyard)也成为2010年的优秀影片,还代表墨西哥参加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除了在电影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萨比娜·贝尔曼在戏剧文学领域也建树颇丰。从20世纪70年代起,她所创作的戏剧文学作品频频获奖,逐渐引起公众和专业剧评家们的注意,其中,《美国佬》(Yankee)、《谜》(Rompecabezas)和《异教徒》(Herejía)结合墨西哥的社会历史现实,围绕着历史与政治的关系、移民群体等公众关心的主题展开剧情,上演后均获得巨大成功,分别获得1979年、1981年和1983年的墨西哥“国家戏剧奖”。

随着在戏剧领域创作的日益成熟,萨比娜·贝尔曼在作品中所涉及的主题也更为丰富而深刻。在发表于1989年的《意外死亡》(Muerte súbita)中,作者通过一对情侣的故事,将人人都有可能经历的生活境遇展现在舞台上。作家安德烈斯和模特格洛丽娅生活在一起,在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中,两个人的关系显得稳定而牢固。但忽然有一天,安德烈斯的老友、刚刚出狱的奥德赛登门造访,他的到来让安德烈斯和格洛丽娅的关系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当主人公面对生死问题时,他们内心世界中的友谊、爱情、欲望、复仇都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舞台上。

《莫里哀》(Molière)是萨比娜·贝尔曼创作于1998年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部作品萨比娜深入讨论了戏剧中喜剧元素与悲剧元素在矛盾和对抗中的冲突与融合。在作品前言中,萨比娜曾表示,要创作一部戏剧作品,其实就是要将两个矛盾对立的人物带上舞台,而在这部作品中,她选择了“喜剧之王”莫里哀和悲剧大师拉辛作为一对表现对立冲突关系的人物。作品并不纠结于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将着眼点放在两种观点的对抗性上,把莫里哀这位喜剧大师的生平当作戏剧情节推进的线索,而拉辛则作为莫里哀的对立面来发表对戏剧创作的不同见解。借助戏剧人物之口,萨比娜也陈述了自己对于戏剧这个艺术门类的认识,对于戏剧该如何有效地吸引观众来面对未经修饰的现实生活阐述观点。《莫里哀》一剧上演后好评如潮,被公认为萨比娜·贝尔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为她赢得了1998年的“塞尔希奥·马加尼亚奖”(Premio Sergio Magaña)、1999年“鲁道夫·乌西格利戏剧奖”(Premio Rodolfo Usigli de Teatro)、“胡安·鲁伊斯·德·阿拉尔孔奖”年度最佳作品奖以及“批评家联合会奖”(Premio de la Asociación de Críticos)。

《弗洛伊德医生,千禧快乐!》(Feliz nuevo siglo doktor Freud,2001)是萨比娜·贝尔曼为新世纪到来创作的又一部力作,这部作品以心理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的诊疗案例为主要内容,为观众展示了作者非常熟悉的心理治疗领域的秘密,以及这些秘密后面隐藏的与人性相关的内容。

除了上述这些已成为墨西哥当代戏剧经典的作品,萨比娜·贝尔曼在儿童剧的创作方面也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她的《“小果子”的神奇故事》(La maravillosa historia de chiquito pingüica)以墨西哥玛雅文化中关于乌赫玛尔金字塔的传说为素材,将传说中建造了诸多金字塔的名叫“小果子”(pingüica)的绿色小妖精的形象搬上舞台。作者对墨西哥民间传统神话元素的吸收和运用为整部作品带来活泼明丽的色彩感,赢得了广大儿童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因此获得了1982年墨西哥国家戏剧奖“最佳儿童剧”奖项。涉及环保题材的《烟之树》(El árbol de humo)和讨论“时间”主题的《时光窃贼》(Los ladrones del tiempo)也分别获得了1986年的“塞莱斯蒂诺·格罗斯蒂萨奖”(Premio Celestino Gorostiza)和1991年的批评家联合会“最佳戏剧作品”奖。

萨比娜·贝尔曼在戏剧领域所表现出的充沛的活力和出色的创新性让她跻身于墨西哥当代戏剧最优秀的作家行列,时至今日,她仍活跃在墨西哥剧坛,用自己的作品为戏剧导演、演员和观众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

中译本:《莫里哀》,马政红译,收录于《戏剧的毒药: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现代戏剧选》(Dramaturgia contemporánea iberoamericana),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在世界中心潜游的女孩》(La mujer que buceó en el corazón del mundo,2010),谭薇译,黄山书社,2015年。

《弗洛伊德医生,千禧快乐!》(Feliz nuevo siglo doktor Freud

《弗洛伊德医生,千禧快乐!》(2001)是墨西哥著名女剧作家萨比娜·贝尔曼的代表作之一,围绕着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朵拉案例”的真实诊疗病例展开,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现代心理分析理论的奠基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主导的对一位名叫朵拉的女病人进行的治疗。以该病案的分析记录为基础,弗洛伊德完成了《梦和歇斯底里》,为其之前发表的《癔症研究》(1895)和《梦的解析》(1900)进一步提供了临床例证。

在《弗洛伊德医生,千禧快乐!》中,18岁的少女朵拉所写的一封关于自杀的书信被其父发现,因而被送到弗洛伊德处接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与朵拉的交流逐步揭示了她的生活过往。弗洛伊德通过心理分析,将朵拉曾出现的生理病症与其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幼年时期的朵拉曾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在少女时期出现偏头痛和神经性咳嗽。弗洛伊德凭借自己关于性压抑导致癔症的理论,分析了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如果把朵拉的个案放在真实的社会大背景下,可以看到,她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部分女性的真实境况,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朵拉从小生活优渥,接受中规中矩的教育,被家庭严格管束,承受来自父亲的巨大压力。在朵拉的想象中,自己的父亲与K女士有着不正当的关系,正因为这一关系的存在,她被作为抵押物让渡给了K先生。父亲带她来弗洛伊德医生处进行治疗的初衷大约是想改变女儿的想法,以便维持与K女士的关系。弗洛伊德并没有服务于朵拉父亲的目的,但他将对病例的分析建立在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上,有意引导朵拉承认对K先生的感情,暗示K先生与朵拉父亲形象的内在关联,以证明朵拉在K先生身上发生的情感转移。但在分析的过程中,作为心理分析师的弗洛伊德却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作为一个男性而非分析师的欲望和阻抗。

《弗洛伊德医生,千禧快乐!》中的案例发生在1899年,恰逢新世纪千禧年来临的前夕,作品中少女朵拉的形象可以说象征了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带给全世界的欲望和激情,而这些欲望和激情从萌生的那一刻起,就形成一种强劲的力量,与属于旧时代的一切社会规范和压制进行抗争。对这部作品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可以产生不同层次的诠释,从表面上看,作品展示了一个有趣的事件,讲述心理分析学派之父如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关于情感转移的理论。但在单纯的事件描述后面,不难发现作品所着力体现的,是一个由男性主导的、千百年来坚不可摧的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裂痕,这些裂痕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逐渐扩大,并最终导致旧有秩序的崩塌,从而给予一直处于被动受制地位的女性以真正的自主意识和权利。

凭借这部作品,萨比娜·贝尔曼获得了2001年的“布拉沃奖”(Premio Bravo)和2002年的“胡安·鲁伊斯·阿拉尔孔奖”年度最佳作品奖。

(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