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索·阿莱格里亚·阿梅斯基塔(Alonso Alegría Amézquita)

阿隆索·阿莱格里亚·阿梅斯基塔(1940— ),秘鲁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导演,出生于智利。其父是秘鲁著名土著文学代表作家希罗·阿莱格里亚·巴桑(Ciro Alegría Bazán,1909—1967),1941年跟随结束政治流亡的父亲从智利回到秘鲁。受父亲的影响,阿隆索·阿莱格里亚很早就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国立工程大学马克哈姆学院(Colegio Markham de la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Ingeniería)学习建筑期间,阿隆索·阿莱格里亚就加入圣马科斯大学剧团,参加雷伊纳德·达莫尔(Reynaldo D’Amore)在利马戏剧俱乐部(Club de Teatro de Lima)的课程。不久他获得富布赖特基金会奖学金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在那里获得了艺术学士学位(1964)和戏剧文学硕士学位(1966),还师从路易斯·阿尔瓦雷斯(Luis Álvarez)、尼科斯·萨查洛泊罗斯(Nicos Psacharopoulos)、约翰·加斯纳(John Gassner)和约瑟夫·帕普(Joseph Papp)等著名导演,专门对舞台导演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在此期间,他开始尝试戏剧创作,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秘鲁文化背景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跨越尼亚加拉瀑布》(El cruce sobre el Niágara,1968)。在这部戏剧处女作中,阿隆索·阿莱格里亚讲述了一位名叫布隆丁的法国走钢丝演员梦想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上拉起一条钢索,自己肩扛一个男孩,手持平衡杆,走过钢索,实现“跨越尼亚加拉瀑布”的壮举。虽然该剧情节和结构相对简单,但作者却通过台词和表演设计让观众体会到了强烈的戏剧性。布隆丁与男孩喋喋不休地谈论那个“跨越尼亚加拉瀑布”的疯狂计划,尽管那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执着和热情却让他们为自己构筑起一个永远不会消亡的理想世界,让一个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梦想焕发出它特有的感染力。《跨越尼亚加拉瀑布》于1969年在古巴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获得了当年的“美洲之家奖”(Premio Casa de las Américas)[1],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五十多个国家上演,成为秘鲁当代戏剧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后,阿隆索·阿莱格里亚成为一名戏剧专业的教师,先后进入三所美国大学执教(1969—1971,1979—1987),教授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方面的课程。1971年,他在秘鲁国家文化学院(Instituto Nacional de Cultura)创办了国立人民剧院(Teatro Nacional Popular),并亲自执导该剧院的首演作品——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La muerte de un viajante)。在随后的7年里,阿隆索·阿莱格里亚一直担任剧院的导演和制作人,不仅将大量欧美戏剧经典作品展示给秘鲁观众,还将许多秘鲁本土剧作家的作品搬上舞台,积极推动了秘鲁戏剧民族化的进程。在进行戏剧导演实践的同时,阿隆索·阿莱格里亚又陆续创作了几部影响较大的作品,如《白色西服套装》(El terno blanco,1980)、《达妮埃拉·弗兰克》(Daniela Frank,1993)和《与浮士德相遇》(Encuentro con Fausto,1999)等。这些作品都显示出一种优雅的风格,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戏剧创作模式的偏好,但他同时也竭力在创作中引入一定的实验元素,为观众提供一种易于把握但又不乏新意的舞台展示。

目前,阿隆索·阿莱格里亚担任秘鲁天主教大学传媒艺术科学系的戏剧文学教师,是隶属于该系的舞台艺术计划的重要成员。作为一位见解独到的评论家,他每周还为利马的《秘鲁21》(Perú 21)日报撰写专栏剧评,对当今秘鲁剧坛各种发展动向发表观点。同时,他仍然继续从事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的各种工作,作为秘鲁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和导演,活跃在拉美戏剧文化活动的最前沿。

《阿里卡的波洛涅斯》(Bolognesi en Arica

《阿里卡的波洛涅斯》是阿隆索·阿莱格里亚创作于2013年的历史剧,以1879—1884年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三国之间发生的南美太平洋战争为背景,对被后世尊为英雄的秘鲁将领波勒瓦德·维雷达·波洛涅斯(Boulevard Vereda Bolognesi)的形象进行重塑和歌颂。

全剧以阿里卡战役即将爆发前的秘鲁守军执旗列队阅兵为开场,庄严肃穆的气氛和战士们激昂的情绪将观众一下子拉回1880年6月的一天。其时处于南美太平洋战争中的秘鲁和智利两国之间战事正酣,在得知秘鲁军队在阿利安萨高地战役中失利、塔克纳城已被智利军队占领的消息后,镇守阿里卡的秘鲁军队司令官波洛涅斯上校仍决定留下来保卫阿里卡,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在战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由于阿里卡守军人数有限,波洛涅斯向上峰请求增援,但原本应在6月初带领援军赶到的雷伊瓦上校却率军返回阿勒吉帕,将波洛涅斯上校的守城部队推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使他们不得不面对人数三倍于己的智利军队孤军奋战。6月5日早晨智利军队指挥官派来信使,要求阿里卡守军无条件投降,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波洛涅斯上校却对来使说,他将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直至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之后,他又当着信使的面,征询所有下级军官的意见,在场的全体军官群情激昂,一致给出“死战到底”的答复。智利信使黯然退场,秘鲁现代战争史上最悲壮的战斗就此打响。智利军队不管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都远远优于秘鲁守军,其猛烈的炮火攻势让秘鲁守军在战斗开始不久后就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波洛涅斯仍率部顽强抵抗,积极布防,在战场上来往奔突。许多官兵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拒绝投降,为守住阵地不惜与对方展开白刃战。最终,波洛涅斯英勇战死,其部下乌加尔特上校手持一面秘鲁国旗,策马从山崖上投身大海,壮烈殉国。

阿隆索·阿莱格里亚的作品将阿里卡战役的场面重现于舞台,让观众追随着主人公一起来体验战争的残酷,感同身受,经历激荡的心绪和情感。作者的基本目的当然是歌颂英雄们面对战争时大无畏的勇气和爱国的情怀,但除此之外还有他对揭示历史真相的执着。为了将这部历史题材的剧目以最接近真相的面目呈现给观众,阿隆索·阿莱格里亚查阅大量史料,对南美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在舞台上还原的,不仅有英雄们崇高的牺牲,还有导致战争失败结局的种种触目惊心的真相。在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时秘鲁的皮埃罗拉(Piérola)政府利用战争带来的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以此为借口大行贪污之道,将本该用于防卫国家的经费中饱私囊,各级政府部门都上行下效,使得本就难以为继的政治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军队里人心浮动,军令难行,导致秘鲁在战争开始后一路溃败,一步步走向失败的终局,最后不得不割让沿海三省。在《阿里卡的波洛涅斯》中,一直被官方刻意掩盖的这些真相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一点点揭示出来,贪污、背叛、抛弃成为将阿里卡守军推入绝境的原因。当将士们明知自己遭遇了政府的背叛和抛弃却仍决定死战到底时,他们守卫国土的决心和为国赴死的行为就具备了更令人痛心的悲剧性。虽然历届政府有意弱化对南美太平洋战争中秘鲁战败真正原因的探究,但阿莱格里亚这样的剧作家却一直坚持让公众了解历史,让真相大白天下。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阿里卡的波洛涅斯》这样的作品,通过牺牲战士的鲜血无声斥责当时政府所犯下的罪行。

(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