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阿鲁法特(Antón Arrufat)

安东·阿鲁法特(1935— ),古巴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出生于古巴圣地亚哥城(父母分别是加泰罗尼亚人和黎巴嫩人),患有先天性近视,但是家人一直不知道,入学后因看不清黑板而反应迟钝,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经神父老师发现,才配上眼镜,开始了视野清晰、沉迷阅读、翱翔文学世界的崭新生活,阿鲁法特把这看作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诞生。1947年他跟随家人搬迁到哈瓦那,双亲去世之后,他旅居美国、加拿大,1959年返回古巴定居至今。

阿鲁法特很早就萌生了对文学的热爱,小学时已尝试写诗和戏剧片断。1957年首演了第一部戏剧《案件调查》(El caso se investiga),并陆续在许多杂志上发表剧作、诗歌和评论文章。1959年回到古巴后,他在杂志《革命的星期一》(Lunes de Revolución)做编辑,创办了《美洲之家》(Casa de Américas)杂志并连续5年担任其负责人。其间,他与古巴著名诗人、剧作家比尔希略·皮涅拉·耶拉(Virgilio Piñera Llera)结下深厚的情谊,后者是他文学上的导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他去观察现实世界。

1962年他出版第一部作品——诗集《不眠》(En claro),收录了他青年时代创作的诗歌。翌年,发表戏剧作品集《戏剧》(Teatro,1963)和诗集《最后的温习》(Repaso final,1963),之后又推出剧本《每个星期天》(Todos los domingos,1964)和诗集《门扉上的手稿》(Escrito en las puertas,1968)。此外1968年剧作《七将攻忒拜》(Los siete contra Tebas)获得古巴作家与艺术家联盟(Unión de Escritores y Artistas)颁发的“何塞·安东尼奥·拉莫斯奖”(Premio José Antonio Ramos)。此后14年阿鲁法特选择到欧洲游历学习以拓宽视野。

1984年阿鲁法特发表长篇小说《封闭的盒子》(La caja está cerrada),并荣获翌年的“文学批评奖”(Premio de la Crítica Literaria,1985)。这部作品以作家幼年生活过的省城圣地亚哥为背景,从一个快要进入青春期的孩童视角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讲述了伊瓦拉家族的没落和周遭的暗潮涌动。小男孩格雷戈里奥拥有一个水晶盒子,用来存放他精心挑选的与自己成长息息相关的东西,抑或是不曾说出来怕成年人嗤笑的秘密。封闭的盒子里封存的是一个孩童留给自己的私密空间,是他观察世界、理解世界、从幼年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光。作家运用生动优美的文字、无处不在的讽喻不仅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40年代圣地亚哥城的社会面貌,也带领读者进入封闭的盒子,探寻隐秘的人类苦难、战争的创伤、黑奴的史诗。正如格雷戈里奥的叔叔罗赫略所说:“如今我们行走在城池和尸骨之上,用死人的话语说话。”

此后他在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创作上齐头并进,硕果累累,先后出版了以下作品:

短篇小说集:《我死后你会怎么办?》(Qué harás después de mí,1987)、《关于那些小事物》(De las pequeñas cosas,1997)和《将不育变成美德的练习》(Ejercicios para hacer de la esterilidad virtud,1998)。

戏剧作品有被誉为讲述19世纪古巴的三部曲:《永恒的大地》(La tierra permanente,1987)、《曼妙的芬妮》(La divina Fanny,1995)和《克里奥耳人的三部分》(Las tres partes del criollo,2003)。

诗集:《沙痕》(La huella en la arena,1986)、《剑上百合》(Lirios sobre un fondo de espadas,1995)、《老木匠》(El viejo carpintero,1999)。2014年,已有15年没发表诗作的阿鲁法特出版了诗集《消亡之路》(Vías de extinction),并荣获该年度“尼古拉斯·纪廉诗歌奖”(Premio de Poesía Nicolás Guillén)。诗中不仅讲述了垂暮诗人自身的消亡之路,也揭示了周围事物的消亡,是一场与死亡的对话。然而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走向终点之路亦是向生之路。

散文集:《比尔希略·皮涅拉:他和我之间》(Virgilio Piñera:entre él y yo,1995)、《思考者》(El hombre discursivo,2005)、《审判的客人》(El convidado del juicio,2015)。

其中《永恒的大地》《剑上百合》和《思考者》荣获“文学批评奖”。2005年短篇小说《阴谋的背面》(El envés de la trama)获得“胡利奥·科塔萨尔伊比利亚美洲短篇小说奖”(Premio Iberoamericano de cuento Julio Cortázar)。此外,阿鲁法特在欧洲主要杂志和几乎所有的古巴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和文学作品。

2000年阿鲁法特出版长篇小说《败兴人之夜》(La noche del aguafiestas),在古巴第九届国际图书节上荣获“阿莱霍·卡彭铁尔文学奖”(Premio Alejo Carpentier),同年荣膺“国家文学奖”(Premio Nacional de Literatura)。这两大殊荣的降临意味着阿鲁法特多年耕耘文坛的努力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认可,出版社也纷至沓来。让作家更为惊喜的是,2007年其备受争议的戏剧《七将攻忒拜》被重新搬上舞台,在古巴哈瓦那上演。迄今为止他的剧作品已经被翻译成波兰语、英语和法语,在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和波兰都上演过他的戏剧作品。

《败兴人之夜》(La noche del aguafiestas

《败兴人之夜》是阿鲁法特于200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逆文学时代潮流和主题的作品,小说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人物都没有重大的行为,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说话。

主人公是四位居住在哈瓦那的头脑清晰、聪明的年轻人,因为友谊、共同的好恶和批判精神而走到一起,他们经常探讨问题。四位主人公一直以外号相称,一位号称是雅典历史学家色诺芬,一位以古希腊讽刺作家琉善书中的人物里奇诺自居,还有一位自称是乔治·贝克莱笔下的斐洛诺斯,最后一位自认为堪比保尔·瓦雷里的《舞蹈与灵魂》中的阿克迪特。

一天晚上,这四位朋友坐在哈瓦那的防波堤上开始彻夜长谈。为了使谈话更顺畅、更有激发力,他们认为需要创造出一个永远站在对立面的人物,来反驳、质疑他们的观点,迫使他们进行正向和反向思辨,从而达到尽善尽美。于是一个名叫阿里斯塔尔科·巴尔德斯的人物就被他们虚构出来了,由于总是与四位主人公唱反调而被称为“败兴人”。

这位“败兴人”不辱使命,当四位年轻人谈话兴致高涨、内容深入时,他总是从黑暗中跳出来,运用书本中学到的智慧、幽默和谈话技巧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四人继续深入地向他提问。他见识广博,熟悉四人谈话中援引的所有书本知识,并能给予评价,因此他有卖弄学识之嫌;但他也有自知之明,不时地自嘲。正是因为有他这样一位喋喋不休、无所不知、幽默智慧的中间人物穿针引线、循循善诱,四位年轻人的谈话才得以更加深入。“败兴人”这种破坏和谐的功用符合阿鲁法特提出的“中间理论”(teoría del entre)作用——让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建立联系的桥梁。

由于整部小说都是人物的对话,且“败兴人”卖弄学识的长篇大论很容易让人读之有艰涩乏味之感,但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作者善于挖掘日常事物的重要性和深邃内涵,巧妙安排结构,鲜明刻画人物个性,突破小说的传统形式,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向柏拉图的《会饮篇》致敬的优秀对话式作品。

(路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