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协同发展

作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并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为此,北京、天津和河北始终坚持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目标,加快京津冀优势互补和体制机制创新,并继续以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三地之间协同发展与合作。

一、京津冀区域发展进程

从历史和地理角度上看,京津冀区域自元代以来就是一个联系密切的城市群,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地共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提出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相关构想——“首都经济圈”,而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成立了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向,在组织领导、方针政策等诸多方面,为实施总体规划提供了坚实保障。“首都圈”主要由内圈和外圈组成,其中内圈由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和河北省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个地级市组成,外圈包括河北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四个地级市。1986年环渤海圈的概念开始形成。“八五”时期开始提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相关实施方案,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分工。1996年河北省提出“两环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发挥河北环抱京津、濒临渤海的区位优势。

进入21世纪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研究开始日益增多。吴良镛院士及其团队先后于2002、2006和2013年出版了一期、二期和三期《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34,提出“首都地区”的观念,构筑“一轴三带”的空间骨架。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作用,与北京共同建设世界城市地区。2004年北京市发改委提出“3+2”首都经济圈及“一轴、两核、三区”为框架的发展战略构想,京津冀都市圈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部分,逐步成为21世纪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上升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给京津冀地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京津冀区域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尽管目前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各异,但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5 此外,为了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建设、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也需要全力推进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因此,自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主导京津冀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强调北京、天津和河北按照区域一体原则,优先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总体方针。其中,战略的核心是要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调整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6 此外,规划纲要还对未来京津冀整体发展和三地自主发展设置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如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是形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而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功能定位分别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及“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总体上,该规划不仅体现了三省市各自特色和区域优势,还从战略上保证了京津冀整体的协同发展和功能互补。

三、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三地全方位、宽领域地开展协助和互补,从而有力保障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实效性,进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教育领域作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仅有助于提高地区人力资源供给水平,还在引领和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中发挥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能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当前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三地教育领域的联动、整合和互补,并在此基础上出台助力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以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和总体方针。为此,2019年1月,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要高水平配置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资源,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完善津冀教育承接平台,优化提升教育功能布局,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2019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并整体提升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水平,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并推动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7

2 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期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 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 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5 魏和平,伏蓉.应用“三个课堂”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2(02):15-20.

6 裴丹,赵蓓蓓.北京奥运会促进了京津融合吗? [J].当代经理人,2021(01):36-42.

7 中国教育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发布[EB/OL].(2019-01-24)[2023-06-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15/201901/t20190124_36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