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态社会学

“静态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形成与协调问题。孔德的社会实在论思想也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他的静态社会学理论当中。孔德直接从生物学中借用了“有机体”这个概念,认为社会和生物体一样,都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他明确地说:“如果我们采用了生物学中最为确定的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结构解剖成要素(或细胞)、组织和器官。对社会有机体也将如此,也许甚至用同样的名词。”2他又说:“我将把社会有机体分别分解成家庭、阶级或种族以及城市和社区。其中家庭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称之为细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和社区是社会的器官。”3和生物体一样,作为一种有机整体,社会的存在和持续也必须以体系内部各部分的稳定结合及行为上的相互协调为基本前提。具体而言,静态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使社会结合得以稳定存在、社会运作得以协调展开、社会进步得以有序实现的基本前提。

孔德指出,尽管人类社会是由一些有着独立意识和人格的个人组成的,但构成社会的最终元素或细胞并不是有着独立意识和人格的个人,而是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家庭。孔德明确地说:“正如每一种系统都必须由与系统本身同质的要素构成一样,科学精神禁止我们认为社会是由个体所构成的。社会的真实单位是家庭,如果必要的话,甚至可以说是构成家庭之基础的夫妻。”4个体首先只有组成家庭,在家庭中才能生存和繁衍下去。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非像功利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由人们的利益计算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家庭不仅在连接过去和未来、使社会得以绵延下去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家庭内部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萌芽或典型特征。在家庭内部,包含了平等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崇敬(子女对父母)和慈爱(父母对子女)的关系、指挥和服从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等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家庭内部的生活经历,使人们养成了用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本能的习性,为人们在家庭之外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初始的经验,从而为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协调提供了一个重要前提。

孔德认为,家庭是一种与企业、阶级、种族、社区等十分不同的群体生活形式。它是由具有血缘或亲情关系的人(夫妻及其子女)自然结合而成的,因此,它有着一种将其成员紧密联结在一起、对成员的行为进行整合的特殊纽带,这种特殊纽带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自然情爱。在家庭内部,虽然观念、意识以及利益关联对于维护成员之间的结合也有着一定作用,但成员之间的自然情爱乃是最重要的因素。

众多的家庭结合起来便组成了各种形式的社会(群体、组织、社区等)。但孔德指出,社会并不是一个更大的家庭,也不是组成它的那些家庭的简单集合。家庭是由具有血缘或亲情关系的人自然结合而成的,将家庭成员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自然情爱;社会则是由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的那些人出于有意识的合作目的所组成的,将这些社会成员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纽带不可能是自然情爱,而只能是自然情爱之外的某些因素。社会的规模越大,成员的数目越多,交往的时空范围越广,情况就越是如此。

那么,这种能够将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的社会成员紧密联结起来的纽带或基础是什么呢?孔德认为,除了劳动分工、共同的情感及能够运用强制力量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加以协调的政府等因素之外,能够将众多社会成员紧密联结起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孔德明确指出,每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结合和社会秩序最终都是建立在这个时代特定的人类意识或精神基础之上的。“思想支配并扰乱着世界,换句话说就是全部社会机器最终都是建筑在舆论基础上的”5;“认识一致是人类任何真正结合所必需的基础”6,认识之间的不一致则是任何时候社会秩序紊乱、动荡的最终根源。因此,努力形成和维护社会成员之间在意识或精神方面的协调一致,是任何时候(家庭以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稳定运作的基本前提。

正是出于对知识、意识或精神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维持过程当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方面的明确认识,孔德才将自己一生著作的绝大部分篇幅都用来探讨知识进步的过程、规律及其相应的社会后果。这一方面的探讨不仅构成了孔德“动态社会学”的基本内容,而且构成了孔德整个社会学思想体系的主要部分。

2 转引自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3 转引自上书,第45页。

4 A. Comte, The Positive Philosophy, trans.by H. Martineau, AMS Press, 1974, p.502.

5 转引自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第82页。

6 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