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
- (希)帕夫洛斯·康托斯
- 1664字
- 2025-03-28 11:19:49
导论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时,首先指的是亚里士多德写下来的那些关于伦理学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这部作品有很多不同的抄本(我使用牛津大学的“古典文本系列”[Oxford Classical Texts]中的校勘本)。《欧德谟伦理学》(Eudemian Ethics)和《大伦理学》(Magna Moralia)也有相似的内容,虽然《大伦理学》是不是亚里士多德本人所著有着巨大的争议。此外,人们也争论《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欧德谟伦理学》哪一部写作时间更早,以及更重要的问题:哪一部表达了亚里士多德更成熟的观点。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我们接受《尼各马可伦理学》给出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最佳图景。因此我们这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导论就是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阅读指南。
然而,只是提到这些作品,或者认为其他的作品(特别是《政治学》[ Politics ])不属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不够的。因为我接下来会解释,没有一个完全独立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伦理学。但是粗略来说,还是有这样一个差别: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回答了“什么是幸福”的问题,由于方法论上的和实质性的理由,政治哲学被划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幸福,另一部分是我们所说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关注的是整个城邦及其公民的幸福。
还有一个问题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并不是非常稳定的东西,历经千年没有任何改动。它们不仅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诸多版本和文本上的改动,而且也是当下正在进行的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我们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方式与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前的人们不同。我们问出不同的问题,也得到不同的回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允许我们做出任何阐释,好像没有任何有效性的标准。然而,那确实意味着,想要给出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终极解读,如实和确定地表达它包含的全部真理,不过是黄粱一梦。谁宣称存在这样的解读,谁就是在自我欺骗,特别是当他们宣称自己拥有这样的解读时就更是如此,因为他们误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摆脱自己的哲学偏见,把这个作品本身的意思呈现出来。我的这个导读并没有这样的自欺,我只能承诺在我做出的阐释选择之下尽可能清晰。
为什么要在全世界早已为数众多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导论中再增加一本呢?我认为这本导论有如下特点:
第一,它建立在对《尼各马可伦理学》大量文本的分析之上。我希望用这种方法实现多个目标:(1)向读者展示这个文本本身的美,它的文学特质,它惊人的精确性和论证的简洁性;(2)避免使用从语境中抽取出来的简短篇章,从而避免断章取义的误读;(3)展示一种理解和解密文本的方法。
第二,本书涉及的问题范围很广,既有所谓的“欧陆哲学”关心的问题,也有来自分析哲学的问题。它包括了像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阿伦特(Hannah Arendt)、利科(Paul Ricoeur)这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和解释学家提出的阐释,也包括了像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赫斯特豪斯(Rosalind Hursthouse)、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麦金泰尔(Alasdair McIntyre)这样有代表性的德性伦理学家的阐释,还有像麦克道尔(John McDowell)和维金斯(David Wiggins)这样有代表性的道德实在论者的阐释。
第三,本书并不尝试用一种历史的和中立的方式展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是要为他的观点辩护(同时也认识到有些观点需要被抛弃),既用哲学的方式辩护,也基于我们共享的伦理经验进行辩护。
第四,本书的重要材料来自我在2017年制作的慕课,这门课面向没有哲学经验的人们,本书也不要求读者具备哲学经验。我只保留了少量脚注,参考文献放在每一章最后,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口语的风格,也会经常提到前面和后面的内容。本书以类似纪录片的方式展开。它跟随着读者提出问题和疑难、逐渐获得的知识、带有开放性的预期、失望或者兴奋,它把所有这些都用叙事的方式结合到一起。
如果本书可以用清晰和可信的方式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原则辩护,可以手把手地指引缺少经验的读者穿过《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文本,同时鼓励他们转向文本本身(即便不是真的转向文本,至少觉得不这样做有所缺憾),我就会认为它取得了成功。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文本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