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须眉,默化桃李

祝学光

祝学光,北京大学2018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教授,元老级外科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为消化及胆道系统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研究。主要讲授“外科急腹症”“临床医生的基本素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等课程,出版《外科学》《腹部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第二版)》《黄莚庭外科临床思维》等著作,主持以腹部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开创医学专业授课新模式,开辟以症状或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曾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医学教育就像“种庄稼”,春种秋收,都有一个周期。

今年踏入医学院的学生,是为了8年后的果实。

医学教育应面向未来,

要预见8年后的社会什么样、医患供需关系如何,

否则就是耽误学生。

——祝学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课堂上精神矍铄的祝学光,如今已经从教超过六十年。虽然年事已高,祝学光对教学工作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她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工作在临床教学一线。她也曾想过退休后不再出门诊、做手术、带教学,但这种想法只是一闪而过:祝学光发现还有很多事要做,教学和医疗已经成了她生命中的“惯性”。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祝学光的医疗和科研任务同样繁重,上班时间主要做医疗兼教学,科研论文和编写著作只能晚上加班,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面对繁重的任务,祝学光不仅毫无怨言,而且乐在其中:“这些年,我科研、临床、教学这些和医学相关的都干过了,你要说累吗,肯定是累的,但是我也很享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决定学医了,就要做一个好医生。”当年学医时父亲的教导一直鼓励着她坚守在岗位前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了行业楷模。

2006年,年逾古稀的祝学光带领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学”这支团结奋进、生机勃勃的教学团队冲击“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一奖项,并最终获得这一殊荣,实现了人民医院在这个奖项上“零”的突破。

见证年轻一代的医师在自己的带动下积极投身医学教学工作,目睹人民医院高水平的临床医学教师队伍后继有人,将医学教育比作“种庄稼”的祝学光感受到了“收获”的欣慰和喜悦。对于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事业,祝学光始终心怀不舍。她相信,只要有志向和热情,任何年龄都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矢志攀登,精益求精

初入医学领域之时,考虑到女生在体力方面的劣势,再加上自己的兴趣和“野心”并不强,被临时安排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工作的祝学光将其视为一份“临时的工作”。转科的时候,表现突出的祝学光收到了不同科室的邀请。由于外科人手的紧缺,祝学光便坚定了留在外科的想法。生性要强的她想:“既然做了,就得干得好一点,得攀登。”于是,她过起了天天泡在医院里很少回家的生活。

年轻时的祝学光在工作中

从1963年开始,祝学光干了两年住院总医师,这是别人两倍的时间,科室成员戏称祝学光有“忙命”。有一次值夜班,从晚上六点开始,她连续做了三个急诊阑尾炎手术,接着一个胃穿孔……就这样手术不断,一直做到第二天上午。接着,祝学光又把第二天早已安排的脾切除手术做完,直到中午才下夜班。有时,她甚至会搬着小板凳在实验室睡,也因此患上了腰部疾病。凭借这股劲头,祝学光在外科一片男医生的天地里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成为老师后,这份“要强”同样延续到教学中。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祝学光备课认真是出了名的,从板书中便可见一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王殊说:“祝老师的板书是一绝。她看似东写一块,西写一块,还画图,但是这堂课下来,最后的板书其实是有布局的。”当然,认真不是墨守成规,如今祝学光改用PPT,同样编排严谨,她还常常展示一些前沿的英文信息。认真也不是严肃死板,“祝老师上课声如洪钟,非常有精气神;有时候还会调侃和抖包袱,很幽默。”北医临床的张同学说,“桥梁课阶段很累,但在祝老师的课上,大家很少犯困。”

对待学生,该严肃的地方,祝学光绝不含糊。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教授的梁斌回忆起当年的查房经历,仍敬佩祝老师的广博知识与严格要求:“老师飞快地一看病历,听你汇报完了之后就总能找出我们临床上的一些缺漏,立刻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次,学生报告病例:“体温36.7℃,脉率70次,呼吸18次,血压110/70㎜Hg。”祝学光打住问:“脉率70次是怎么数出来的?”学生回答:“数了15秒。”她再问:“15秒的脉率乘4怎么得出70?”

在祝学光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更学会了对每一个数据和诊断结果都要精益求精,绝不含糊。他们明白了,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每一份病历、每一个治疗方案,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因此,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总是以祝学光为榜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始终保持高度的职业操守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的精神传承,确保了他们成为更值得信赖的好医生。

▎打破成法,教学改革

教学路上,祝学光从未停下过创新的脚步。从1991年起,她担任原北京医科大学教务长一职,促成了对以“急腹症”为中心的外科教学方法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先河。“急腹症”是外科中极重要的典型症状。普外科病房收治的病人中,一半来自急诊。其中,约有半数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种外科疾病,占住院病人的1/4。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众多病人来说,是牵系安危的大事。

过去,这一阶段的教学是以疾病为中心,讲授疾病发生脏器的解剖、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病史、体征和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再通过与相似疾病的比较与鉴别,教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但是,同学们的考试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在理论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对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病人进行诊断时,仍然备感困惑。

祝学光认为,原因在于“我们没把这门课讲清楚。表现为急性腹痛症状的疾病多达35种,如果把急腹症讲清楚了,那35种病也就都会了,这是纲,做好了事半功倍,值得做”。就这样,针对刚进入临床阶段学习的学生,她和同事们将“急腹症”作为教学突破口。为了推动改革,祝学光带领几个年轻老师,专门开设了一堂“外科急腹症”大课。这门课从复习疼痛发生的神经解剖基础开始,到腹痛的神经通路、腹部脏器疾病引起疼痛的规律,再到腹痛诊断的思路与步骤。这就打破了历来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而转向以腹痛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

祝学光在医院

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学生们守在医院急诊室的门口,看谁捂着肚子来就上去问,听到是‘肚子疼’学生就来精神,按照课堂上讲的先问什么后问什么,然后一分析觉得是急性阑尾炎,就去找老师。老师复查确诊后,就带着学生一路绿灯地从急诊室到手术室,直到手术做完”。学生亲身体验这一段经历后,就特别有成就感,上课也更加积极。

经过三年的实践,祝学光请北京市六所医院的外科主任各带病例来对学生进行实地考核。学生甚至能对某医院主治医生误诊的病例做出正确诊断,令现场的主任们交口称赞。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水平,增加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唯看“病”,更是看“人”

如今,医患纠纷频频发生,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法律及维权意识,在规避医疗纠纷的同时保护患者权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自2009年起,祝学光开设“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课程。这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在回应社会问题,其内在的支撑是祝学光的视野和对医学的认识。

祝学光荣获2003年度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什么是医学?祝学光总结出医学学科的三个特征。“第一,医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这些人既有个性特点,又有社会学特点。第二,医学的使命就是治病,要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第三,医学的本心、初心就是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医学本身就含着一种道德的原则,每个医生都有维护人类健康的义务,这是医学的初心,是其他科学不具备的。”

维护人类健康,不仅要了解疾病本身,还要以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和和谐为己任。作为医学生,要面向未来、面向人,既要有妙手,也要有仁心。在祝学光看来,医生亲近人的能力、取得病患信任的能力十分重要。医生不应把医学科技产品、诊疗仪器当作宝贝,只关心最新的检查结果,而忽略对人的关怀、对人的询问。如果每天的例行查房都懒得去做,仪器就成了隔开医患的屏障。

“只看到病,看不到人;只看到病值多少钱,看不到人的痛苦,这就糟糕了。医生要有‘菩萨心’,要能悲天悯人,不然就不要学医,学也学不好。”在这个意义上,医学教育也是心灵的教育,但“仁心”不比“妙手”,不是实在具体的技术,要如何去教?祝学光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在医学教育中,老师要树立模板,而且要能够复制,要能启发学生、影响学生。”她就从自己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对病人从来没有计较”。

在实际工作中,祝学光也在春风化雨地影响着学生:亲自带着不知道检查流程的病人去预约检查,制订治疗方案时将病人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几乎每天最后一个离开诊室……老师做的事情,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也身体力行地传承过来。作为祝学光的学生,梁斌教授说:“我认为我是非常幸运的。”

学生评价

·祝学光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复杂的诊断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她的授课风格妙趣横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祝老师的学术功底深厚、观点独到,她的课堂展示了她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严谨治学态度。

·祝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充实,她善于通过形象的讲解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临床诊断的核心概念。老师的PPT设计精美、逻辑清晰,充分体现了她对教学的用心和热情。非常喜欢祝学光老师的课,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分享。

·祝学光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诊断学案例,讲述了诊断学相关内容,让我对诊断学有了很大的兴趣。同时,老专家“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充分体现了北医人的精神。

·祝学光老师的课程框架清晰、内容翔实,充分展现了老师丰富的临床经验;此外,老师还将医者的人文关怀穿插在理论课程中,更加启发我们对于临床工作的全面认识和思考。祝老师同样关注来自学生的问题,用不竭的热情与坚定的声音为我们答疑解惑,帮助我们成长为一名更好的医学生。

(廖荷映、佘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