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教学是怎样炼成的:来自北大教师的教学智慧
- 王博主编
- 4359字
- 2025-03-28 10:34:26
带学生去有风景的地方

陈斌
陈斌,北京大学2018年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地理环境和空间信息分布式计算。主要讲授“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版)”“计算概论”“离散数学”“地球与人类文明”“虚拟仿真创新应用与实践”等课程,发表《结晶学与矿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索》等代表性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主讲的三门慕课课程——“离散数学概论”“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地球与人类文明”,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曾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嘉里集团郭氏基金树人奖教金、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陈斌
▎自得其乐,与生同乐
1990年,陈斌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先后攻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留校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任教至今。回溯这些年的经历,陈斌觉得自己一路走来都是顺其自然,因为喜欢北大这个环境,从而萌生了想要在这里继续做教学科研的想法——“北大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地方。”
一个完美的北大,在陈斌眼中首先具象为一个自由包容的北大。“比如公选课,我觉得在北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有更多的选择,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课,90年代我读书那会儿也选了一些与艺术、音乐相关的课程。自己当了老师之后,我觉得北大的开课机制也特别灵活,学校会给老师充分的信任。”曾经在这处自由的沃土生长出兴趣的枝叶,如今承担“树人”使命的陈斌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教学相融合。锐意摸索,自得其乐,更能与学生同乐——这或许就是陈斌作为北大老师的通关法则。
陈斌喜欢在教学中呈现自己的兴趣,但更期待他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天南地北,文理相济,思想碰撞,火花四射。他喜欢将课堂参与形式趣味化,比如,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堂中,他每学期都设计了不同的创意作品征集项目与对抗性的实习大作业;又比如安排“科幻电影中的人类未来”等类似讲座,尽可能激发学生对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趣。于是在陈斌的课堂上,你能看到有同学用Python弹奏菜刀钢琴,有同学写算法下黑白棋游戏……这是一个“活”的课堂;有学习的活力,也有创新的活水。公共基础课“数据结构与算法B”是陈斌承担的教学任务之一。为了让同学们熟练地掌握并且结合实际应用,他鼓励大家参与各种创意活动,比如,通过递归算法绘制计算机视觉艺术,或是通过开源硬件制作小游戏,又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算法竞赛。“曾经有同学跟我说,大家对我的评价就是,陈老师的课事儿太多,但确实收获很大。”陈斌从不限制同学们的思路,微小的创意或许能长出硕果,这是陈斌对自由的期许。
两度被评选为“学院十佳教师”,陈斌连续多年承担了本科生班主任的角色,然而比起无微不至的慈父,他更像一个放羊者。“因为我一直都在北大待着,北大还是比较开放自由的,我也不希望别人老管着自己,所以到了我来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也不会去太约束学生。”
在学生姜金廷看来,“陈老师是一名与同学距离非常近的优秀老师,他没有传统视角里严厉导师的学术架子,反而更像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极客朋友。我们可以一同讨论研究软硬件技术,一起分析苹果发布会的新内容,而陈老师在这些方面又总能津津乐道,一同讨论很久。”这位走入学生们生活里的大朋友,会带着大家一同看电影、玩VR游戏、去野外秋游,连他那只名叫“小黑”的猫咪,也常常隔着直播教学的屏幕,被同学们“云撸”一番。亲切,靠近,被信任——这是“放羊人”陈斌的天赋异禀。
陈斌在象牙塔里自由地“放羊”,用一种鲜活的新意将其滋养,让每一个个体摸索自己的形状,让不受拘束的创意在课堂中飞跃,一直飞向属于他们的广袤原野。
▎创新基础,通识未来
“最近70年来,最活跃的创新源头来自信息技术。信息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很多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陈斌的教学研究正是在这丰盈而鲜明的时代感中,笃实而大胆地向前行进。
自2015年春季至今,他先后担任了六门本科生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概论”“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虚拟仿真创新应用与实践”“离散数学”“地球与人类文明”),两门研究生课程(“开源空间信息软件”“空间数据库”)的任课教师,平均每年授课201学时。同时,他开设慕课,仅“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一门在线选课人数便累计达到十万人次以上,在“学习强国”App上还有更多忠实学员。课程的受欢迎,正是源于他一直坚持走在教学改革前线。近年来,陈斌陆续承担来自教务部、设备部等教学的十余项改革项目,源源不断地在教学课堂中创造新的内容。
一方面,陈斌围绕自己曾攻读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与科研方向开设基础性课程,但也一直坚持为这门经典课程融入新鲜元素。从2015年开始,他开始尝试采用Python语言讲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之后还引入艺术编程实践、开源智能硬件、对抗性小组实习作业。在学生眼中,“陈老师身上似乎有一种鲜明的科技人才特质,格外注重团队协作和实践操作,弱化考试在课堂中的地位,让我们通过实践,应用所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用Python语言画图、坦克大战、打乒乓球……诸如此类的趣味学习广受各院系学生好评。他也在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悄然“走红”。
此外,他还将慕课与翻转课堂带入离散数学课程。“慕课可以说是顺应网络时代的教学方式变革,它体现了教育的未来趋势,将会改变高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教学手段。”基于这个认识,在学校倡导老师开设慕课之时,陈斌便立即将基础课程“离散数学”录制上线,不仅能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也能有更多的机会对基本概念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如此,构筑“没有围墙的校园”,将大学优质教学资源为更多的社会公众分享,在陈斌看来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他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展开了合作,录制“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的慕课,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形式,向高中生、低年级大学生与全社会公众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知识与理念。

2023年12月31日,“离散数学概论”慕课结课的界面
另一方面,陈斌受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的启发,逐渐探索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探究地球演化与生命演化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为一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北大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兼具广阔的学科资源与蓬勃的发展动力。而在文史社科通识教育已初见成效的今天,陈斌用敏锐的眼光捕捉通识教育在理工科领域的可能性。在地球科学领域有所专长的他,尝试着将其中可能激发各专业学生兴趣的内容加入课程中。比如,“地球与人类文明”课上的岩石微观结构观察实验,不仅与矿物组成结构专业内容紧密相关,而且还能让同学们体悟自然的美感。而野外考察,更让大家亲身触摸到风景背后亿万年变迁的故事。正是陈斌的独特魅力与其有益探索,令他收获“铁粉”无数,很多学生又连续选修了他多门课程。

2017年12月,“地球与人类文明”结课合照
当年在北大丰富的课堂上所汲取的营养,陈斌也试图通过自己的课程教学尝试,传递给更多的学子。
▎与社会连结,与学生连心
正如北大之精神,陈斌身上始终散发着开放包容的特质。他常常鼓励学生不拘于象牙塔中,亲身致力于打通校园与社会的联结。
开阔眼界,方能启发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课是陈斌的教学重点之一,虽然主要内容是虚拟现实,但他极力倡导学生们与业界接轨,将最新的行业成就与先锋企业家精神引入校园课堂中。“北大有独特的魅力,各界专家和创业者都乐意来北大进行分享,这也是我们北大同学的福气吧。”
作为创新教育课的社会实践,陈斌还举办了VR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吸纳了北京市区域内大学与中学的众多作品。
秉承着通达开放的理念,陈斌的团队在实践中硕果累累。在学校教务部、设备部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赞助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面向本科创新教学的开放实验室“409创新实验室”,同学们得以在其中自由发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陈斌也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依托科研训练的成果,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教育,为科普和基础教育做贡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团队的同学研发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器材,逐步建立了在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影响力。
而对中学基础教育的关注来自陈斌参与招生工作的经验。陈斌发现,中学生们对于地球科学的认识极为缺乏,因此在学院大力开展地球科学中学普及的背景下,他决定以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开设中学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始尝试。
“在中学基础教育方面的尝试,是希望能加强中学到大学的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方式的一种过渡,也将对我们本科招生和教学有所促进。”北大附中正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先锋,与学院合作创建地球与信息科技创新实验室,开设了“地球与信息”校本课程,当年主管本科教学的张进江更是亲自来北大附中上了第一堂课,学院各专业均有老师来到附中给学生授课,生动讲解地球科学的基础概念。
而融入社会也意味着时时紧跟流行。喜欢“混迹”于微信群与朋友圈中的他,在忙碌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还运营更新着自己的bilibili网站创作号,发布各门线上线下课程视频。这也帮助陈斌迅速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将师生之间那层影影绰绰的陌生面纱掀开,真实而坦然的亲近距离,是他与学生们相处的特色,也让他成为广受学生欢迎和“推广”的老师。
在被问及自己的个人魅力时,陈斌打趣道:“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这里总有一些好玩儿的东西。”但同学们都感受到这种“有趣”背后的用心:“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陈斌老师的教学风格,大概是寓教于乐吧。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在教学上付出了不少‘额外’的精力。”而在科研训练中,他同样注重在“有意思”与“好玩”的问题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路的凝练和方案的选择。在他看来,科研训练首先应该激发同学自身的创新主动性,“要觉得某个问题‘有意思’或者‘好玩’,其次要有坚持的恒心,最后是有实验室的支持”。
“陈老师虽然看起来既幽默又接地气,但眼神总是很锐利——这其实是褒义形容,因为他的眼光常常很精准,给人的感觉是很睿智的。”跟随陈斌开展科研项目的学生感慨:“在做科研的道路上,陈斌老师会是一位很好的引路人。他对尖端科技前沿的关注和应用,常常能带给我们灵感和启发。”
“信息技术发展给各学科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最前沿的科研已经全面渗透了信息技术,那么,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就要有相应的变革。”在开拓教学改革这条路上,陈斌既敏锐窥见时代闪现的锋芒,也大胆挥毫书写全新的答案,致力于带学生看到最前沿的“风景”。
学生评价
(陈雨坪、刘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