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与理性:西方近代早期人性论的嬗变
- 尚新建 杜丽燕
- 3635字
- 2025-03-28 12:47:04
四、关于十字军东征
1.简述
十字军运动有诸多因素,但直接起因是基督教的朝圣需要。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大约是从公元4世纪起基督教形成的惯例。朝圣的目标是耶路撒冷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大堂”,是耶稣的蒙难地,也是耶稣的墓地。到公元11世纪,基督教世界大规模的朝圣有三次,分别发生在4、 6、 7这三个世纪里。至于个人的朝圣,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朝圣是教会鼓励的活动,“教会也要求以朝拜圣地作为忏悔某种罪行的行为。因为朝拜圣地是一个路途遥远、艰苦、用费浩大、有时还冒着危险的旅程。关于这种赎罪行为,有着两类方式。大朝圣,是到罗马城、康波斯提拉。圣詹姆士寺院以及耶路撒冷圣地。小朝圣,是到距离较近地方的神殿去”1 。
对于基督徒的朝圣活动,法国人陀莱 ( Gustave Doré) 很煽情地描述说,在中古时期,朝圣活动所唤起的感情,“就像儿女在父母的坟墓之前,朋友在朋友的安息之地内心涌起的那种情绪一样,爱与崇敬,自基督教创始那天起,就一直召唤着信徒们不断走向掩埋着圣人遗骨的墓地”2。信徒们长途跋涉来到耶路撒冷,只是“为了能够经历一次虔诚的生活”3。奔赴耶路撒冷朝圣,是基督徒最高的朝圣理想。他们相信,朝拜圣墓,可以减轻内心的罪责和邪恶。“在十世纪以后,朝圣者的队伍中,很多人是犯有各种罪行的心灵不安者。按教规,谋害之罪必须朝圣才能赎免罪过。”4 如果历经了千辛万苦,这些朝圣者还能够安然无恙地返回故里,那么他们就被视为心灵被洗干净的人,自然也就由罪人变为信徒。去耶路撒冷朝圣就可以让人在尘世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朝圣对于基督徒而言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不仅如此,毫无疑问耶路撒冷也是犹太教圣地。而伊斯兰教信徒相信,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接受真主启示的圣城。因此,耶路撒冷是基督徒、犹太人、伊斯兰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11世纪初,在一段时间内,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不同教派教徒,还是能够和睦相处的。
公元1071年,中东和中亚地区穆斯林统治者塞尔柱土耳其人占领了耶路撒冷,耶稣圣墓落入穆斯林手中。法蒂玛王朝 ( al-Sulalah al-Fa-timiyyah) 5 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 ( al-Hakim) 迫害基督徒,致使基督徒到圣地朝圣遇到了困难,因而被迫中断。“恰如中国古代人视自己的祖坟落在敌人手里一样,实在难以忍受。”6 朝圣的基督徒把基督徒受到迫害的消息传到了罗马。基督徒恳请教皇乌尔班二世保护耶路撒冷,拜占庭也放下与罗马的恩恩怨怨,而向罗马求救。这促使教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确保基督徒能够自由前往圣地朝圣。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十字军进行东征。对于西部教派而言,除了用武力征服圣地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达到这一目的。为了解决兵力不足问题,教皇承诺,农民可以离开土地,罪犯在完成使命后可以得到赦免。凡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由神职人员负责保护他们的财产,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1095年12月27日,基督徒在法国克莱蒙召开誓师大会,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十字军东征宣言:“受到感染的民众无不痛哭流涕,齐声高呼 ‘Deus Lo volt' (这是上帝的意愿) 。” 7 从这一天开始,欧亚大陆的东西方国家,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犹太教徒,皆被卷入长达200年的战争之中。随着十字军东征步伐的不断前进,欧亚地区的历史格局被深深地改写了。
教皇的目的造就了十字军特定的成分。他们中有国王、贵族、修士、信徒,也有农民、手工业者、妇女儿童,各类罪犯也不在少数。说他们是一群纪律涣散的乌合之众,应该不算过分。不过,完全依据十字军组成成分来判定十字军东征是否正当,恐怕有失公允。陀莱指出8,不能否认十字军中间有大批虔敬之士,他们怀着单纯的动机踏上征程。也不能否认,即便是有着各类罪过的人,由于心灵长期无法安宁,他们怀着赎罪的期待走向心中的圣地,甚至他们手中拿着武器,也应被视为真正的朝圣。原先不怎么虔诚的人,也许在这一过程中变得虔诚了。如果我们充分肯定十字军东征的宗教虔诚性,就更会清楚地看到,十字军东征这场群众运动,在长达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虔诚或虔诚的蜕变,而完全失控,偏离了它的最初目的。即便是它的发起者也始料未及。时至今日,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十字军东征,总是和血与火,杀戮与掠夺之类的字眼发生极大的重叠,以至于形成一个公式:十字军东征=血与火。十字军战士的赎罪是用新罪赎旧罪。
2.促成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众说纷纭
无论做何辩解,十字军东征无疑是血与火的暴力行动,这是一个事实,若非如此,也无须为它辩解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基督徒使用暴力手段,写下血与火的历史呢?吉本指出:“我们不能贸然相信,耶稣基督的仆人可以拔出毁灭的宝剑,除非出于动机相当纯洁、争执完全合法、需求无法避免。”[3] 吉本首先肯定了十字军东征的宗教动机的纯洁性。如果没有动机的纯洁性,原来势同水火的东西方基督徒,不会如此轻易地被说服而统统卷入到十字军东征中。他们认为,有充足的理由出兵,即圣地被邪教徒和异教徒荼毒、基督徒捍卫圣地是在行使正当权利、参加十字军是自我救赎的重要方式、对战功荣耀的憧憬。9
按照杜兰特 ( Will Durant) 的描述10,十字军东征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宗教原因。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占领,基督徒受到迫害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朝圣活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十字军发端于激烈的宗教情绪。第二,拜占庭帝国的脆弱。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大陆。自7世纪以来,它一直在应付来自两个方面的敌人。一方面,它必须抵抗来自亚洲大陆的草原游牧部落的入侵;另一方面,在宗教信仰上,它与西部教会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息过。第三,意大利诸城商业扩张日益加剧。
著名经济史学家汤普逊认为,十字军的经济利益也不可小觑:
它是欧洲国家第一次向欧洲境外的扩展,是欧洲人在外国土地上和外国人民中最早一次向外殖民的试验,也是一次又庞大又复杂的商业冒险行动。关于这些方面,十字军在欧洲史上引入了一个新的运动。后来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及其后,即在十六、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纪中,欧洲更大规模的殖民和商业的海外扩张,只不过是跟着十字军开始的运动之延续。11
美国学者朱迪斯·本内特认为,促成十字军东征,有三大时代要素:
宗教、战争和贪欲。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基督教的理想主义,那就根本不会有十字军;然而,从异教徒手中解放耶路撒冷、使其重新对基督教朝圣者安全开放的梦想,若没有新土地上滚滚财富的诱惑,也不会如此诱人。十字军战士们终于有机会将一身勇武用于效忠上帝——顺便大发横财。12
汤普逊与其他学者一样,或多或少地谈及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演说,不过,他更注重其中的经济鼓动:
演说中所引基督徒在东方的痛苦、土耳其人的“暴行”以及狂热的语调和完全赦罪的允诺,当然可打动一切人的情绪;冒险的爱好、战争的希望以及采邑的前景,感动了封建主阶层;商业的机会和贸易的扩展,虽然在演说中没有谈到,但在教皇为请求海上援助写给热那亚人的信里,却是明白地说出了。最有意思的,是教皇在讲到法国的领土时说:它“太狭窄不够容纳它的稠密人口;它的财富也不多;连它所产的食粮也几乎不够供应它的种田的人们。因此,你们互相厮杀吞噬,你们进行战争”。13
宗教原因和经济动力,也被说成是信仰的因素和世俗的因素。这是研究者都会提及的原因,不同的地方在于对世俗和信仰因素的强调程度。所有研究者都提到了教皇乌尔班二世的鼓动能力和作用,尽管他们强调的内容不同,有作者强调他的许诺,“参与圣战,你们必将洗清原罪,必将沐浴天国神圣的光辉”14。有作者注重他为法兰克人描述的美好蓝图。教皇煽动起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东征热情,然而,当人们总结历史原因时,乌尔班二世的鼓动虽然被视为诸多原因之一,却不被作为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这里必须指出,这是不可或缺的原因。要知道,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他握有绝对权力,说赦免谁就赦免谁。在政教合一、权力高度集中的中世纪,我们不能忽略教皇的作用。十字军东征,成也罢,败也罢,教皇的作用举足轻重。
1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上册,第473页。
2陀莱绘:《十字军东征图集》,梁展译,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5页。
3同上。
4张春林:《世界文化史知识 (第三卷·通往东方之路:朝圣者与十字军)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10页。
5法蒂玛王朝是中世纪伊斯兰教什叶派在北非及中东建立的世袭封建王朝 (909—1171)。
6张春林:《通往东方之路:朝圣者与十字军》,第2页。
7陀莱绘:《十字军东征图集》,第10页。
8陀莱的观点,请参阅《十字军东征图集》,第12页。
9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第6卷) 》,第6—11页。
10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之《信仰的时代 (下卷) 》:“黑暗时代与十字军东征”,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9年。以下内容参考了杜兰特的作品。也可参阅张春林:《通往东方之路:朝圣者与十字军》; Georges Tate: 《十字军东征:以耶路撒冷之名》,吴岳添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Michael J. O'Neal, The Crusades: Almanac, Thomason Gale, 2004。
11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上册,第491页。
12本内特、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243页。
13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上卷,第485页。
14本内特、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