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与理性:西方近代早期人性论的嬗变
- 尚新建 杜丽燕
- 3073字
- 2025-03-28 12:47:04
五、十字军东征与使用暴力手段的心理习惯
当人们走出中世纪,回眸这一历史时期,会发出无限的感慨。十字军东征从讨伐异教到同室操戈,致使无数生灵涂炭。指斥其野蛮、血腥、罪恶,是许多作品中常见的字眼。这些都是事实。十字军东征的后果是什么,对欧洲乃至欧亚大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基督教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研究者,结论可能有极大的差异。出于对中世纪,对十字军,对血腥暴力,对政教合一的排斥心理,不要指望人们会对这一运动产生崇敬之情,无论它最初的思想渊源多么虔诚。直至今天,客观地评价十字军东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基督教持肯定态度的人,也不能保证其评价的公正。笔者力求在二者之间寻求尽可能一致的看法,以飨读者。
1.十字军东征使暴力手段排斥异己成为一种心理习惯
正如朱迪斯·本内特所描述:“十字军高涨的贪欲、暴力和战斗精神导致欧洲产生出一种迫害心理。持异见者面临着新的威胁;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也惨遭横祸;到最后,甚至连一部分基督教军人都受到残害。”1 13世纪教皇发动圣战,征讨法国的清洁派,史称阿尔比派圣战,是基督教世界用暴力手段排斥异己的经典案例。 13世纪初,清洁派在法国势力强盛,拥有自己的教会、神父、主教、圣礼和神学系统。教皇英诺森三世起兵讨伐清洁派,历时20年。由于法国国王出手帮助教皇讨伐,清洁派最终被镇压下去。为了彻底清除异端,保持当地宗教的纯洁性,宗教裁判所由此建立,这是“中世纪教会最压抑的制度的标志”2 。排斥异端在基督教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罗马教廷用暴力手段打击异端,则是从阿尔比派圣战开始。阿尔比派圣战英文叫作“ Albigensian Crusade”,即阿尔比派十字军运动。阿尔比派十字军是反异教的十字军之一。阿尔比派十字军在法国南部的征战是13世纪的重要事件。大量异教徒在圣战的名义下遭受屠戮。阿尔比派十字军强化了中世纪法国的中央集权,因此,最终的受益者是法国国王。
2.欧洲用暴力手段迫害犹太人的历史由此开始
基督教徒仇视犹太教徒由来已久,最直接的原因是,基督教徒认为“这个钉死耶稣的民族,被指控必须对耶稣受难负责”。3 然而,大规模地迫害犹太人,则是从十字军东征开始。十字军向耶路撒冷进军的途中,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他们居住了几个世纪的国家和地区。 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召集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颁布一批直接针对欧洲犹太人的法令,并要求基督教世界,必须严格遵守以前罗马帝国和教会制定的敌视犹太人的法令。在此后的三百年间,欧洲频频发生驱逐犹太人的事件。4
1290年,英国颁布驱逐犹太人法令,1394年犹太人被法国驱逐, 1492年被西班牙驱逐。 “从西班牙驱赶是最骇人听闻、灾难最深的一次。”5 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向犹太人发出最后通牒: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离开西班牙。许多人被迫皈依,另外一些人离开西班牙,这些被放逐者再次踏上寻找家园的征程”。6 即便是皈依了基督教的犹太人,许多人也未能免于宗教裁判所的迫害。甚至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无论从心理,还是到手段,基本上承袭了十字军迫害犹太人的做法。“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起对犹太人的这些攻击,标志着一段惨痛历史的开端,其高潮就是纳粹德国的恐怖集中营。”7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中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发源于特殊的历史情境,与20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没有什么关系。仅就事件本身而言,也可以这么说。但是,中世纪的欧洲人厌恶、迫害犹太人,利用暴力手段残害犹太人,特别是利用国家法案使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合法化,而且,其迫害理由仅因他们是犹太人,这从十字军到纳粹德国如出一辙,恐怕不能简单地说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至少,二者之间有相似的社会心理和相似的政治经济原因。所谓种族灭绝 (genocide) 是指人为地、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对一个民族或一些民族进行灭绝性的屠杀。依据这一说法,中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与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都属于种族灭绝而令人发指。
3.宗教裁判所产生
“在十一世纪之前,西欧人大部过着一种农村生活,每一地区和它的邻近地区分隔着。”8 他们与东方的穆斯林也处于隔绝状态。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十字军东征结束了东西方之间这种相互隔绝的状态。希腊文化、拉丁文化、穆斯林文化因十字军东征而胶着在一起,在东征中建立的贸易往来,更是使基督教与异教建立了直接的日常联系。随着商品渗入西方的是希腊思想,东方思想,东方人的生活方式、艺术、绘画、医学等。“各种思想随着商品涌入欧洲,从而导致了异端运动的骤然加剧,这就是十二世纪欧洲的显著特点。约从1150年开始,异端思想潮水般涌入,迫使教廷作出防御性反应而采取了镇压的手段。因而到了该世纪末,教会采取了一系列临时措施,使建立基督教教会法庭的做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是宗教裁判所。”9 宗教裁判所 ( the Inquisition) 也被称作异端法庭。对于异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十一题“论异端”这样定义:“异端教徒是……发明或信从虚假或新奇学说的人。”10 由谁来判定一个信徒所持学说之真伪、是否新奇?无疑是教皇、主教以及他们把持的宗教裁判所。以信仰的名义排斥异己,党同伐异,这是中世纪最为黑暗的一页,是十字军东征最恶劣的后果之一,也是最应该受到批判反思的地方。
4.使封建制受到无以挽回的重创
我们在前面讲过,欧洲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是采邑,社会关系是人身依附关系。农奴被绑缚在土地上,没有随意离开的自由。十字军东征需要将领、骑士、战士,在鼓动教民参加第一次东征时,教皇允许农民离开土地,向国王和贵族承诺由教会代他们管理庄园。然而,“参加十字军须先准备现款,也就是说,用抵押财产或出售财产来获得现款”。因而“‘神圣道路’不是供穷汉走的。为此,很多贵族、很多自由人负债重重,无以自拔。凡愿参加十字军的人,贵族也好,农民也好,无论从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必须获得行装和现款;所以,他们出售或抵押财产,或掠夺犹太人”。11 国王、贵族、自由人,他们的财产都来自土地,行军打仗,需要钱,需要补给,然而他们无法背着土地走。于是,此时的土地成为最没有用的东西,一时间,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滞销,能卖个白菜价就不错了。
持有现款的人,特别是不去打仗的领主、教会和修道院中的人员,以极低的价格购置大量的土地。根据采邑、庄园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例如国王、贵族的各种特权,农奴的人身依附地位,都是建立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特别是贵族、领主卖掉土地的同时,也随之失去了建立在土地之上的特权,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人,支撑封建制度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被削弱。由于教会购买了大量的土地,教皇和教会暴富,这既为继之而来的政教合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政教合一无可挽回的衰落埋下了种子。
1本内特、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252—253页。
2同上书,第253页。关于英诺森三世讨伐异教的文字,也参考了本书。
3安德烈·舒拉基:《犹太教史》,吴模信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5页。
4相关内容参见阿巴·埃班:《犹太史》,阎瑞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66页。
5舒拉基:《犹太教史》,第86页。
6Michael J. O'Neal, The Crusades: Almanac, Marcia Merryman Means and Neil Schlager (eds.), US: UXL, p.192. 宗教裁判所迫害犹太人的情况,可参阅埃班:《犹太史》第12章。
7本内特、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255页。
8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上卷,第472页。
9爱德华·伯曼:《宗教裁判所:异端之锤》,何开松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10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七册,陈家华、周克勤译,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2008年,第172页。
11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上卷,第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