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与理性:西方近代早期人性论的嬗变
- 尚新建 杜丽燕
- 7771字
- 2025-03-28 12:47:05
六、十字军东征与欧洲近代城市的兴起
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太多的资料能够有力地说清西方城市的起源。西方学者通常描述性地说,西方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文明时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古代城市有两个辉煌时期,一是希腊城邦时期,二是罗马帝国时期。
1.希腊城邦
关于希腊城邦 ( Polis, SóOL9),吴寿彭先生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译本第110页有一个长注,详细探讨了城邦这一概念的词源学问题。吴先生指出:
“波里” (SóOL9) 这字在荷马史诗中都指堡垒或卫城,同“乡郊”(GKPR9) 相对。雅典的山巅卫城“阿克罗波里” ( DNURSROL 9),雅典人常常简称为“波里” 。堡垒周遭的“市区”称“阿斯托” (äVWX) 。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有了“邦”或“国”的意义。拉丁语status, 英语state,德语 staat, 法语état, 字根出于 sto-( “站立” ),这个动词变成名词时的意义是“立场”或“形态” 。拉丁语 civitas 字根出自 cio-( “召集” ),这个动词变成名词时,civis 是“受征召者”,即“公民-战士”,许多战士集合起来所组成的只能是军队或战斗团体。这些名词,作为政治术语,称为近代邦国,都同SóOL9渊源相异。1
顾准先生认为:“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独立主权国家。”2 18世纪,英国学者将 SóOL 9译作 city-state,学者们通常译作“城市国家” 。不过,state不是指疆土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政权、政治、公务等,也就是说,它的主要内涵是功能性的。政治功能是state的首要功能,是建立政治组织的能力。
Polis由卫城与周围乡村组合而成,它的核心是“城”,或者叫卫城,这是Polis最初的含义。在这种组合中,城的作用鲜明地体现了城邦国家的本质。卫城最初的作用首先是防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尤其如此。共同的生存需要,使这些居住在乡村和城圈内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单元。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需要又使得卫城成为中心集市,至少是以物易物的场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 “市”的主要功能是商业,有街市、市场的意思,它更多体现的是生活的内容。因为城邦有城有乡,它是由城乡、城乡所包含的财产以及居住于其中的人共同组建的新的组织单元。各种关系的基础,不再仅是血缘关系,而是地域和财产关系。对每个居民来说,最重要的是身份的变化。“氏族成员一变而为市民,他与国家的关系是通过地域关系来体现的,不是通过他个人与氏族的人身关系来体现的。”3
生活在城邦中的人具有双重角色,一种为社会生活的,一种为私人生活的。柏拉图《理想国》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探讨个人在城邦的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何以是善的。“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4 阿伦特把柏拉图这一城邦生活的理念概括为两种生活:“城邦国家的兴起意味着人们获得了除其私人生活之外的第二种生活,……这样每一个公民都有了两个生存层次;在他的生活中,他自己的 ( idion) 东西与公有的 ( koinon) 东西有了一个明确的区分。”5 两个生存层次使人在家庭和城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家庭中的父子等身份和城邦的公民。
在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城邦究竟意味着什么?基本已达成共识的内涵有两个:
第一,如果城邦公民的身份首先意味着说话的权利,一旦你不是公民,那么你失去的不仅仅是做人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说话的权利。因此,城邦对于公民的意义,首先在于使每个公民获得了表达自己意见的场所。也就是说,城邦的首要意义在于赋予公民言论自由,并且把言论自由视为公民之为公民的首要权利。由此我们获得了城邦的第一要义,即城邦是赋予公民自由的地方。
按照希腊人的习惯,无论什么力量,必须与神相关才是神圣的。一旦当人们生活在城邦这个公共的场所中,“话语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国家一切权力的关键,指挥和统治他人的方式”6。为了强调话语的合法性和威力,希腊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把话语权变成一个神,即说服力之神“皮托” ( Peitho) 。 “皮托”并不能导致宗教仪式中宣读警句格言的那种效用,希腊人所谓的话语指在城邦内针锋相对的讨论、争论、辩论。
第二,由于城邦的一切事务都通过公民在城邦内公开地讨论来决定,所以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都具有公共形式,即民主形式。政治生活完全是公开的,用现代语言来说是完全透明的。唯有崇尚自由和民主,才可能做到公开透明。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一个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存在。
关于希腊城邦的这两点共识表明了,城邦首要的功能是政治的。而政治功能得以运行的重要前提是言论自由和民主。行使政治功能和政治权利的群体是公民,需要指出的是,雅典公民不是指每个人,仅限雅典人,其中不包括妇女、 18岁以下未成年人、奴隶、侨居此地的外来人等。柏拉图谈到理想的城邦时曾经说,一个理想的城邦应该有5000名公民。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城邦是特权政治的产物。
2.罗马城镇
古罗马的领土最初在意大利境内。在罗马帝国早期,他们吞并的地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治小城镇,一类是他们用以建立行省的城镇,后者应该是希腊意义上的城邦。罗马人基本上是按照希腊人的方式建立城市,他们的做法是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城邦,他们只是控制这些城镇,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并不新建城镇。罗马帝国感兴趣的事情是,在所征服地区建立罗马公民的殖民地,使退役士兵和没有土地的罗马公民占有土地。这一思路始终是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基本理念,也决定了罗马帝国城市的特点。可以说,罗马帝国时期,“城市 (civitas, polis) 并不是指一个 ‘市镇’。所谓 ‘城市’是指一个自治社区,拥有一定范围的土地,社区成员的资格不取决于是否居住在该地,而取决于世代相传。就法律上而言,散居于乡下村落的居民,只要他们定期聚会,推选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并投票立法,就是一个 ‘城市’(civitas) 。这种原始形态的城市,一直存在于帝国时代的落后地区。”7
随着罗马人不断的征服活动,其领土日益扩展。到罗马帝国时代,版图已扩大到横跨欧亚非三洲。“如果俯瞰罗马帝国,首先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它的地中海特性。帝国的疆土几乎没有超过它所四面环抱的那个内陆大湖的沿岸地区。莱茵河、多瑙河、幼发拉底河和撒哈拉等边远地区形成保护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广阔防御圈。”8 也是在这一意义上,皮雷纳断言,罗马帝国的存在,依赖于对海的控制。依据同一假设,他断定,罗马帝国东西部分裂后,东部支配着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君士坦丁堡、埃德萨、安条克、亚历山大、叙利亚、埃及、北非、小亚细亚等地凭借地中海得天独厚的海上贸易渠道,商业、贸易、手工业迅速发展,其发达程度远远超过西部。“在帝国的两在地区——东部和西部之间,东部不仅文明比较优越而且经济活跃的程度高得多,所以远远超过西部。在4世纪以后,除在东部以外,不复存在真正的大城市。”9 当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变得日益衰弱时,罗马人收缩到地中海沿岸,随即追来的日耳曼人似乎受罗马人影响,全力推进到地中海沿岸以便在那里定居下来。“虽然征服者最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定居在他们所喜爱的任何地方,但他们的目标却是海,就是罗马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既亲切又自豪地称之为我们的海的那个海。征服者急于沿海岸定居下来,欣赏那里的美景,所以他们无有例外地一起向海走去。” 10 记得20世纪50年代中期,贺敬之曾经写过一首诗:《地中海啊,我们心中的海!》,与日耳曼人的地中海情结,倒有几分异曲同工的效果。作为入侵者的日耳曼人,占领罗马帝国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它,而是为了将其据为己有,“在那里安居乐业。总的说来,他们所保留下来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所破坏的东西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新东西”。11即所谓坐享其成。罗马帝国虽然被蛮族灭掉了,但是罗马帝国的文明还存在着。
从公元500年至700年,是西方世界所经历的破坏性世纪。蛮族所到地区,完全退回落后时代。日耳曼人在历史上由战争劫掠、部落仇杀起家,因而形成了非常原始的军事贵族集团。当然,这些贵族与希腊罗马贵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目不识丁,没有教养,行为举止粗俗,甚至缺乏最一般的城市生活常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其凭借武力获得的地盘。除了尚武以外,他们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城市及公共设施一窍不通。罗马帝国严格的税收制度,在他们手中全然消亡。大城市已经在战火中成为废墟,小城镇虽存在,但它们对于蛮族的王国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另有农民的村庄和一些半庄园还存在。古代文化大多在城市中盛行,随着城市被毁,城市文化绝大部分也消失了。
在日耳曼人大规模入侵罗马帝国以前,一些日耳曼人已经皈依基督教,因此,在他们占领这个帝国的过程中,对基督教相对客气一些,因而基督教修道院和教堂基本没有受到更大的破坏。由于原来的罗马帝国已经被蛮族分裂为若干个日耳曼王国,地中海沿岸那种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也不复存在。商业往来又退回以物易物的状态。已经发展起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罗马帝国经济网络,被地方经济和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所取代。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蛮族几乎个个掠夺成性。在公元6世纪以及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战争连绵不断。长达几个世纪的战争,造成文明的普遍衰退。劫后依然挺立在日耳曼诸王国的基督教,在一片废墟上显得鹤立鸡群,文明之光在基督教会中依然闪光。当一切事物都陷入可怕的混乱之际,基督教向渴望文明的人提供了一个平静的港湾。基督教会组织一开始就出现在市中心的周边地区,这些地方存在着许多信徒群体。教会的分布是依国家行政区域来划分的。每个主教管辖的区域相当于一个城市。当城市被蛮族摧毁,成为一片废墟时,“在日耳曼征服者建立的新王国中,教会组织保留了它的城市特性。这是确确实实的,以致从6世纪起,城市一词具有主教管辖城市即主教管区中心的特殊含义。作为教会基础的帝国灭亡之后,教会得以幸存,因此教会在保卫罗马城市的生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2
尽管如此,文明毕竟因为蛮族入侵而倒退了。直到加洛林王朝复兴,西方文明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紧随加洛林王朝复兴而来的,就是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兴起于中世纪中期,与十字军东征有着直接的关联。
3.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城市究竟如何产生的,到目前为止,依旧众说纷纭。笔者对于城市学说没有研究,在阅读城市学说的作品时,比较认同汤普逊的看法。汤普逊曾经把城市起源说归纳为如下几种假设,并且明确表示,每一种假设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1) 公社起源说。认为“中世纪城市是从古代日耳曼自由农村公社即 ‘马克’发展出来的”。13 城市是扩大了的自由农村公社。汤普逊指出,直到他的时代14,这一说法依然是德意志历史学界的最爱。 (2) 庄园起源说。认为“中世纪城市,由于庄园制度改变为城市制度,是从庄园脱胎而来的;所以,城市社会是起源于奴役状态而非自由状态的”。15 据说,依附庄园的小行政官吏,即半骑士和手艺人,是后来城市社会的核心,当城市出现时,市政官吏多半从他们之中产生。汤普逊指出:“为了支持这项理论,就赋与 ‘métier' (‘手工业’) 这一名词以重要意义,它一定是从旧庄园名词 ‘ministērium’得来的。”16 (3) “市场法”起源说。依据这一学说,“支配市场的 ‘和平’创造了一个脱离当地封建法院管辖的被保护地区,从而产生了一个被保护的集团,主要是手艺人和商人集团”。17 未来城市集团的核心是这些早期的商人和手艺人。 “城市的行政制是从市场行政制度里成长起来的。”18 (4) 免除权起源说。汤普逊认为,这一理论主要涉及主教城市起源问题,在德意志尤其受人追捧。在中世纪的德国,主教们享有最大的免除权。他们只受国王的管辖,而不受任何其他管辖权支配。免除权的范围包括主教管辖的城垣和附近的农村。主教城市是一个市邑。后来,这些居民摆脱了主教的权力,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这种相对自由的氛围,对商人和手工业者颇有利。 (5) 卫戍起源说。这一学说在德国和英国部分地区很是流行。在德国,捕鸟者亨利为抵抗匈牙利人入侵,在萨克森等地建造了无数堡垒。英国为防止丹麦人入侵建造了五座堡垒。法国则是由秃头查理为保卫塞纳河、防范北欧人而建造的堡垒。卫戍成员们在堡垒周围拥有土地,堡民们流入被保护点的同时,带来了商业和工业。城市的核心就是在堡垒内。19 (6) 加洛林王朝地方制度起源说。城市的市长是由旧时执政官、法兰克的“百户官”或“邑”的官员衍化而来。 (7) 德意志行会起源说。概括一下,在这7种起源说中,最普遍的要素是手工业、商业、行会、自由民。
虽然汤普逊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依然坚持认为,中世纪城市起源依然没有强有力的资料支持。汤普逊形象地描述道:“欧洲的广阔地面上,在长久时期内,好象曾笼罩着一块漆黑的帷幕。当这幕布揭开的时候,城市已经形成。但现在所要问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并在什么时候它们形成起来的呢?从第七到十一世纪,几乎没有一项有关的文献,而且这个巨大的空隙大概将永不会填补起来的。”20
人们通常知道的情况是,十字军东征前的西欧始终是有城市存在的。但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西罗马帝国城市 ‘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21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 。公元11—13世纪,西欧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甚为可观。仅在公元1150年至1200年的半个世纪里,神圣罗马帝国的城市就从200座增加到600座。22
城市的出现,最初是由海上贸易拉动的,因而城市多出现在港口。随着运输渠道的扩展,繁忙的海上运输拉动了陆地运输的车轮,由“港口开始的新繁荣波及整个大陆的时代。甚至远在内地,恰巧地处重要商道的寂静的乡村也发展成有围墙的城市”。23
汤普逊指出:
在十一世纪之前,西欧人大部过着一种农村生活,每一地区和它的邻近地区分隔着。他们同穆罕默德教徒很少发生关系,除非遇到他们的侵入或者冒险的基督徒参加对东方的战争。……但是到了十一世纪末期,这种隔离状态结束了:这两种人民间已建立恒久的接触,主 要在下列三个地区:十字军所建立的公国、西班牙和西西里。24
随着十字军而产生的是集体意识和集团心理活动。“新集体主义的意识……在十一到十二世纪已经表现出来。这些运动有很多尽管是重要的,但其中没有一个运动再比城市的兴起具有更持久的意义。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25
经济史学家们通常从经济的视角阐释城市的兴起,认为城市的兴起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经济革命,其意义超过了文艺复兴、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一评价并不过分。不过,同作为经济史学家的汤普逊,似乎更愿意从社会视野看待城市的兴起,他认为:“在城市兴起的过程里,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 ‘平民的传记’。前所未知的一个新社会集团,即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出现了。”26 这是十字军东征的意外收获,也是最伟大的收获。大批农民加入十字军,并且有一些人安然返回,他们原来被束缚在贵族的庄园里,没有人身自由。当他们返回时,他们已经是自由民了。依据当时的法令,他们不能再返回庄园,于是大批十字军战士涌入城里。农民离开土地时是农奴,回来后,有些人学会了东方的技艺,如绘画、雕刻、纺织、医术、理财,有些人发了财,有些人成为英雄。总之,他们不再是原来的农民。
由于这些自由的、有手艺、有财富的人涌入,于是,原来作为主教和行政长官驻地的城,逐渐扩展为既拥有主教、行政长官的城,也拥有相当数量自由民的市。或者说,由城变为城市,即有城,有市。城,本来是军事的、政治的、宗教的,现在城有了市,且市的功能日益扩大,甚至超过了城的功能。这样,城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自由民、贵族、僧侣、国王都生活在城中,使城拥有了世俗生活的内涵。于是polis成为city。
由polis成为city,是西方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polis的城,是特权者生活的地方,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其比作“鸡蛋格局”。城相当于蛋黄,是权贵和公民生活的地方,环绕着城的是乡村,城的功能是单一的。而city则有所不同,city主要指大都市,它有传统的政治、军事、宗教功能,但它同时也具有经济、文化、技术、教育等功能。后一种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三等级身上。所谓第三等级,是指从事商业、贸易、文化、技术、教育等工作的人,是介于王公贵族、军事权贵与僧侣集团之间的第三种力量。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自由职业。由于他们的存在,城市拥有封闭的乡村所不具有的自由,自由是当时城市的第一气质。中世纪的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城市里流动着自由的空气。城市自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不受封建领主的束缚。城市居民的生活是自治的,这与大量行会存在于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能够在欧洲历史上书写“平民的传记”的集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社会集团,即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或称第三等级。他们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由于他们登上历史舞台,在西方历史上,“一种新的生产财富的方式开始流行,一种商业和工业使欧洲所能产生的财富是注定要超过于农民组织和农业所曾能生产的财富。‘新兴起的或已经兴起的城市,自然是这些市场的所在地’”。27 这些拥有自由,但又不是权贵的第三等级,自然是城市新的生产财富的引领 者。甚至可以说,中世纪城市的历史,主要是他们主导历史潮流的历史。中世纪城市的平民,在未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法国的第三等级,主要成员就是这些平民。十字军东征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为未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新兴的第三等级问鼎权力促使平民为主体的社会诞生了,代表平民权力的政权结构形成了。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0页。
2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8页。
3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218页。
4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6页。
5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6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37页。
7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第38页。
8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陈国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页。
9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第2页。
10同上书,第3页。
11同上书,第4页。
12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第7—8页。
13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下卷,第409页。
14汤普逊 (1869—1941) 是美国著名中世纪史专家。他生于美国中部的艾奥瓦州,1892年毕业于罗格斯学院 (Rutgers College), 189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自毕业到1933年,一直在该校担任中世纪史的教学工作,晚年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1年去世。
15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下卷,第409页。
16同上。
17同上书,第410页。
18同上。
19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下卷,第411—412页。
20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第408—409页。
21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页。
22相关研究,参见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1500) 》,侯树栋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23页。
23同上。
24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上卷,第472页。
25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下卷,第407页。
26同上。
27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下卷,第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