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文和计,不如子渊谋[求追读]
- 三国:昭烈女婿,三造大汉
- 凤溪凰跃
- 2007字
- 2025-04-07 15:23:01
穰城。
县衙,如今已高悬左将军府匾额。
刘备端坐堂上,一袭素袍映着案前烛火。
他目光沉沉,盯着加盖天子玺印的诏书。
“朕查宗谱,知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实为朕之皇叔。”
“今朝廷多艰,望皇叔入朝辅政,共扶社稷。”
字字恳切,却字字如刀。
刘备指节轻叩案几,烛火在他眼中跳动。
他很清楚,这哪里是少年天子的旨意?
分明是…那曹操的意思,见他占据南阳,想诱骗入朝。
他沉吟半响,忽然抬头,问道:
“子渊还未到?”
侍从的腰弯得更低了,拱手道:
“已派人去通知,兴许还在路上。”
刘备点点头,目光转向左侧。
那位始终静坐如枯松的老者,正捧着茶盏出神。
“文和。”
刘备呼唤一声,差人将诏书递了过去,问道:
“此事当如何应对?”
贾诩枯瘦的手指接过诏书,动作轻缓得像拾起一片羽毛。
他垂眸细看时,花白长须纹丝不动,仿佛整个人都凝固。
刘备端坐如松,静静等候,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堂上仿佛静得能听见灯芯爆花的声响。
在回师途中,夏侯博曾告诉他,贾诩智术超群,洞若观火,只是性格偏向明哲保身,一般寡言少语。
刘备暗道:
“按子渊的描述,贾文和献策如挤桑叶汁,非得火烧桑林才肯滴落几滴。”
所以,夏侯博让他主动笼络贾诩。
这不,天子诏书传达后,他也召来了贾诩商议。
良久,贾诩将诏书放回案几的声响,轻得像一片落叶坠地。
刘备身子前倾,案几下的拳头已然攥紧,急道:
“文和可有应对之法?”
贾诩手指在诏书上点了点,浑浊的眼底掠过一丝寒光:
“依诩之见,明公可奉诏,当备厚礼,亲随天使入朝。”
话音未落,他突然五指收拢,走到挂在屏风的地图前,手指图上,狠厉道:
“实则,待行至博望坡,不妨让“流寇”劫杀天使。”
“明公也中箭负伤,只能退回穰城休养。”
“事后,主公上表称沿路有贼人阻拦,无法入京。”
“纵然那曹操明知是计,也无可奈何。”
“如此亦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一番话落。
说“流寇”二字时,他嘴角扯出个古怪的笑纹。
贾诩提议“劫杀天使”,面上也毫无波澜。
好似这事对他而言,习以为常。
刘备拍案而起,面色大变,连道:
“劫杀天使?”
“不可!”
“此举风险太大,天使代表天子,若事泄…”
他一边说着,摇了摇头,否决道:
“何况,我们又去何处找贼人予以配合?”
岂料,贾诩神色平静,拱手道:
“无需寻找,明公麾下不就有现成的吗?”
此言一出,刘备恍然大悟,反问道:
“文和所指可是刘辟,龚都等众?”
“然也!”
贾诩郑重点头,语气肯定:
“他们先前本就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的黄巾贼,最擅长贼匪的抢掠模式。”
“甚至…连伤口的深浅,都算计得刚好。”
“只要提前布置一番,将天衣无缝。”
刘备听罢,突然觉得喉头发紧,陷入了沉思。
虽觉得此策可行,但又隐隐觉得不太对。
他看着贾诩瞳孔里映着的自己,额角竟沁出了汗珠。
就在他难以决断之时,侍从突然奔入,拱手禀报:
“启禀主公,夏侯公子来了。”
“哦?子渊来了?”
刘备闻言,面上顿时大喜,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片刻后,身袭长袍,头戴发冠,风度翩翩却又不失英武之气的夏侯博疾步奔进。
“博见过主公。”
他先行作揖行礼,拜道。
刘备连上前扶起,拉着他的手臂,一起往席间走去。
“子渊,你我之间,不必如此拘于礼数。”
坐下以后,刘备将许都来使一事娓娓道来。
将方才贾诩此策也一并告知。
然后,用一副颇为期待的眼神看着夏侯博,问道:
“不知子渊如何觉得呢?”
夏侯博听罢,顺着目光看向一侧的贾诩,眼珠子转了转,夸赞道:
“贾先生之策,虽有些狠厉,但不失为一条妙计!”
“此举不仅能保全名声,亦能一劳永逸。”
“日后不管曹操如何下诏,主公都能以匪患未肃清为由,推脱入朝。”
瞧着其如此大肆赞赏此谋,刘备眉头紧蹙,回应道:
“难道仅有此策可行否?”
夏侯博闻言,看向老刘的眼神中浮现一丝犹豫与纠结。
他摇摇头,暗道:
“虽说前番分析了一通正确看待仁义与权变的关系,令其有所改变,但老刘骨子里其实还是少了一丝政治家的狠辣。”
“做事还是会有一些底线。”
但他也明白,本性难移。
硬要让老刘跟老曹那般做事只讲利益,也不现实。
沉吟片刻,夏侯博拱手道:
“主公,倒也并非未有他策,只是没有贾先生这般直接。”
刘备一听,眼中顿时浮现希望,问道:
“子渊可速速道来!”
夏侯博见状,略一沉吟,说道:
“主公第一步,可先以南阳初定,政局未稳为由,言身为汉室宗亲,待肃清境内匪患,还士民清平后,再行入京。”
“此乃大义!”
“即便拒绝,但也只会获天下名望,不会折损名声。”
“此举意在拖延时间。”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继续说道:
“然后,主公可散播病讯,称疾病缠身,难以远行。”
“若曹操强逼,则派人入京秘密联络忠于天下的汉臣,向曹操施压。”
“只要形成舆论态势,迫使曹操让步。”
“那曹操此策便迎刃而解!”
一番话吐落。
刘备听罢,眼睛连连放光,紧握夏侯博双手,赞道:
“子渊此策甚妙,就依此行事!”
见老刘特别青睐自己此策,夏侯博也苦笑一番。
这就是老刘的人设啊!
若是曹操,恐怕毫不犹豫就会选择贾诩此谋。
但这是老刘,他有一定的道德包袱。
便形成了那么一种情况。
宁用更复杂的,也不愿损名声。
即文和计,不如子渊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