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文和计,不如子渊谋[求追读]

穰城。

县衙,如今已高悬左将军府匾额。

刘备端坐堂上,一袭素袍映着案前烛火。

他目光沉沉,盯着加盖天子玺印的诏书。

“朕查宗谱,知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实为朕之皇叔。”

“今朝廷多艰,望皇叔入朝辅政,共扶社稷。”

字字恳切,却字字如刀。

刘备指节轻叩案几,烛火在他眼中跳动。

他很清楚,这哪里是少年天子的旨意?

分明是…那曹操的意思,见他占据南阳,想诱骗入朝。

他沉吟半响,忽然抬头,问道:

“子渊还未到?”

侍从的腰弯得更低了,拱手道:

“已派人去通知,兴许还在路上。”

刘备点点头,目光转向左侧。

那位始终静坐如枯松的老者,正捧着茶盏出神。

“文和。”

刘备呼唤一声,差人将诏书递了过去,问道:

“此事当如何应对?”

贾诩枯瘦的手指接过诏书,动作轻缓得像拾起一片羽毛。

他垂眸细看时,花白长须纹丝不动,仿佛整个人都凝固。

刘备端坐如松,静静等候,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堂上仿佛静得能听见灯芯爆花的声响。

在回师途中,夏侯博曾告诉他,贾诩智术超群,洞若观火,只是性格偏向明哲保身,一般寡言少语。

刘备暗道:

“按子渊的描述,贾文和献策如挤桑叶汁,非得火烧桑林才肯滴落几滴。”

所以,夏侯博让他主动笼络贾诩。

这不,天子诏书传达后,他也召来了贾诩商议。

良久,贾诩将诏书放回案几的声响,轻得像一片落叶坠地。

刘备身子前倾,案几下的拳头已然攥紧,急道:

“文和可有应对之法?”

贾诩手指在诏书上点了点,浑浊的眼底掠过一丝寒光:

“依诩之见,明公可奉诏,当备厚礼,亲随天使入朝。”

话音未落,他突然五指收拢,走到挂在屏风的地图前,手指图上,狠厉道:

“实则,待行至博望坡,不妨让“流寇”劫杀天使。”

“明公也中箭负伤,只能退回穰城休养。”

“事后,主公上表称沿路有贼人阻拦,无法入京。”

“纵然那曹操明知是计,也无可奈何。”

“如此亦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一番话落。

说“流寇”二字时,他嘴角扯出个古怪的笑纹。

贾诩提议“劫杀天使”,面上也毫无波澜。

好似这事对他而言,习以为常。

刘备拍案而起,面色大变,连道:

“劫杀天使?”

“不可!”

“此举风险太大,天使代表天子,若事泄…”

他一边说着,摇了摇头,否决道:

“何况,我们又去何处找贼人予以配合?”

岂料,贾诩神色平静,拱手道:

“无需寻找,明公麾下不就有现成的吗?”

此言一出,刘备恍然大悟,反问道:

“文和所指可是刘辟,龚都等众?”

“然也!”

贾诩郑重点头,语气肯定:

“他们先前本就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的黄巾贼,最擅长贼匪的抢掠模式。”

“甚至…连伤口的深浅,都算计得刚好。”

“只要提前布置一番,将天衣无缝。”

刘备听罢,突然觉得喉头发紧,陷入了沉思。

虽觉得此策可行,但又隐隐觉得不太对。

他看着贾诩瞳孔里映着的自己,额角竟沁出了汗珠。

就在他难以决断之时,侍从突然奔入,拱手禀报:

“启禀主公,夏侯公子来了。”

“哦?子渊来了?”

刘备闻言,面上顿时大喜,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片刻后,身袭长袍,头戴发冠,风度翩翩却又不失英武之气的夏侯博疾步奔进。

“博见过主公。”

他先行作揖行礼,拜道。

刘备连上前扶起,拉着他的手臂,一起往席间走去。

“子渊,你我之间,不必如此拘于礼数。”

坐下以后,刘备将许都来使一事娓娓道来。

将方才贾诩此策也一并告知。

然后,用一副颇为期待的眼神看着夏侯博,问道:

“不知子渊如何觉得呢?”

夏侯博听罢,顺着目光看向一侧的贾诩,眼珠子转了转,夸赞道:

“贾先生之策,虽有些狠厉,但不失为一条妙计!”

“此举不仅能保全名声,亦能一劳永逸。”

“日后不管曹操如何下诏,主公都能以匪患未肃清为由,推脱入朝。”

瞧着其如此大肆赞赏此谋,刘备眉头紧蹙,回应道:

“难道仅有此策可行否?”

夏侯博闻言,看向老刘的眼神中浮现一丝犹豫与纠结。

他摇摇头,暗道:

“虽说前番分析了一通正确看待仁义与权变的关系,令其有所改变,但老刘骨子里其实还是少了一丝政治家的狠辣。”

“做事还是会有一些底线。”

但他也明白,本性难移。

硬要让老刘跟老曹那般做事只讲利益,也不现实。

沉吟片刻,夏侯博拱手道:

“主公,倒也并非未有他策,只是没有贾先生这般直接。”

刘备一听,眼中顿时浮现希望,问道:

“子渊可速速道来!”

夏侯博见状,略一沉吟,说道:

“主公第一步,可先以南阳初定,政局未稳为由,言身为汉室宗亲,待肃清境内匪患,还士民清平后,再行入京。”

“此乃大义!”

“即便拒绝,但也只会获天下名望,不会折损名声。”

“此举意在拖延时间。”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继续说道:

“然后,主公可散播病讯,称疾病缠身,难以远行。”

“若曹操强逼,则派人入京秘密联络忠于天下的汉臣,向曹操施压。”

“只要形成舆论态势,迫使曹操让步。”

“那曹操此策便迎刃而解!”

一番话吐落。

刘备听罢,眼睛连连放光,紧握夏侯博双手,赞道:

“子渊此策甚妙,就依此行事!”

见老刘特别青睐自己此策,夏侯博也苦笑一番。

这就是老刘的人设啊!

若是曹操,恐怕毫不犹豫就会选择贾诩此谋。

但这是老刘,他有一定的道德包袱。

便形成了那么一种情况。

宁用更复杂的,也不愿损名声。

即文和计,不如子渊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