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自幼便展现出不凡的气质,然而若一直困守家乡,或许他也会如普通农民般度过一生。幸运的是,家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村民出洋谋生的传统,以及大哥孙眉在海外的成功,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
1879年,少年孙中山在母亲的陪伴下,毅然踏上出洋之路。他穿着土布衣服,拖着长辫子,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离开家乡。这一路,他将见识到轮舟之奇、沧海之阔,更将经历种种意想不到的事,而这些,都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引领他走向民主革命的伟大道路。
从憧憬到觉醒的传奇开端
孙中山自幼便展现出诸多优秀品质,然而,若一直留在家乡,他或许就只是个普通农民,眼界、见识、交往及所受影响,与当时一般中国农民无异,也就难以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能够接触外部世界,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家乡的地理位置及当地村民出洋谋生的传统;二是大哥孙眉出洋后的成功。
香山县位于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南部,翠亨村距县城石岐29公里,距省城广州120公里。向南37公里是当时被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澳门,东南隔海与英国控制的香港相望,距村不远便是珠江入海口之一的金星港,常有外轮停泊。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当地人更有机会接触外部世界。广东几乎村村都有人出洋,孙中山出生时,翠亨村十家有七八家有人出洋,他小时候便能听闻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
不过,孙中山对西方世界的真正了解,源于大哥孙眉。12岁那年,闯荡檀香山数年的孙眉回乡,一是遵父母之命与同乡姑娘谭氏结婚,二是准备招一批乡亲前往檀香山。
孙眉到檀香山后,先在华侨菜园当工人11个月,后转到夏威夷人农牧场做长工并积蓄了一些钱。当时夏威夷人口少、荒地多,政府奖励垦荒,孙眉便到茂宜岛垦荒,积累资本后开设商店与畜牧场。他勤奋肯干、经营有方,农牧场规模不断扩大,鼎盛时占地千余亩,饲养大量牲畜家禽,兼营酿酒、伐木等产业,成了华侨资本家,被称为“茂宜王”。
大哥出洋后常写信回家,详述海外见闻、檀香山政俗及自身事业成功。孙中山得知后,产生了到外面世界看看的强烈愿望。
经过打拼,孙眉的农牧业受夏威夷政府重视。因当地糖业发展急需劳力,1878年6月回国前,他获政府特许状,可多招华人到檀香山垦务。此时的孙眉身带巨资、阅历丰富,回乡引起轰动。他在家乡设移民事务所,与人合股接管商船用于移民,并向孙中山和乡人介绍檀香山,鼓励大家前往谋生,还对孙中山说:“到那边去,只要吃苦耐劳,勤奋肯干,将来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
孙眉回乡对孙中山影响极大,他强烈要求随大哥出洋,但父亲孙达成不答应,因已有两个弟弟死在海外,他不想让小儿子冒险。不久,孙眉带一百多人出洋,孙中山被留下,他闷闷不乐,出洋意愿未灭。
孙中山反复向父亲请求,直到1879年6月,孙眉同事租英国铁壳汽船“格兰诺曲”号运送移民,孙中山再次向父亲提出随船去檀香山的要求,称自己14岁应出去磨炼,有朋友同行、大哥照应,且留在村里学问难有长进,应到外面学习增长学问。父亲仍不同意,孙中山便说与妈妈一起去,父亲沉思后答应了。
孙中山得知后飞奔告知母亲,母亲也很高兴。1879年6月,少年孙中山穿着土布衣服、拖着长辫子,随母亲先乘船到澳门,再搭英轮赴檀香山,踏上一生事业的起点。
出洋途中,孙中山伫立船头,见海洋一望无际、波涛汹涌,轮船劈波斩浪,又看到船上巨大的锅炉、蒸汽机等,第一次见识轮舟之奇、沧海之阔,眼界大开,求知欲更强。他对比家乡小木船与巨轮,深感惊奇。
孙中山想起婶娘讲过洋人的故事,带着好奇在船舱内外打量一切。他对庞大的蒸汽机感到惊奇,更对连接船两端使船坚固的大铁梁深思不已,想到装备此铁梁需多少人力,又是谁发明的,进而觉得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为何不能,意识到中国有些地方不对,对西方文明和科技发达留下深刻印象。
一年前,孙眉沿当年出走路线漂洋过海,风光回到阔别六年的故乡。出国时一贫如洗,归来却成腰缠万贯的富商。此次衣锦还乡,他住了三个多月,完成婚事并凭特许招募华工。返程时,乡亲们送行,年少的孙中山向往海外,哭闹着要去,孙眉虽无异议,但父母坚决反对,他们担忧孩子外出风险,且想留一个儿子在身边为孙家留根。孙中山不理解,依旧吵闹,父母态度坚决,最后孙眉安慰他日后会带他出去。
无奈的孙中山虽嘴上不说了,心里却难受。孙眉带着新婚妻子与两百多名华工匆匆启程。
夜深,海风呼啸,海浪汹涌,海鸥鸣叫,轮船马达轰鸣,沿着航线疾驰。熟睡的孙中山被郑强唤醒去看日出。
东方渐晓,孙中山迷糊着来到甲板,海风带着咸味,令人清醒舒畅。他眺望大海,海天相接,相接处泛起微红,光芒渐浓渐高,一个大火球缓缓浮起,大海被染得如红绸缎般。
然而下午,天气突变,狂风呼啸,巨浪汹涌,天空阴霾,轮船在风浪中剧烈颠簸,晕船的孙中山呕吐不止。此次海上磨难令他刻骨铭心。
孙母心疼地劝他吃点东西,他拒绝了,只说喝口茶。尽管难受,他却因实现“出洋之志”而欣慰满足。
夕阳西下,太平洋神秘诡谲,轮船冷清阴森。孙母说轮舟真大,孙中山称比婶娘说的还神奇,说着又要出舱,孙母关切劝阻,他却执意前往。
夕阳余晖下,孙中山见顶舱围着人,外国水手表情神秘。走近一看,地板上躺着一具尸体,他吓得后退,又因好奇凑过去。只见水手们将尸体装入袋中,放入遗物和铁块,缝好袋口,盖上旗子绑紧。
一位拿着《圣经》的年长洋人走来,说了句话后,四个水手站到袋旁,其余人到甲板排成队列。钟声敲响,乐队奏响挽歌,众人祈祷,随后水手将裹尸袋滑落大海。
孙中山这才明白卖“猪仔”身葬大海及二叔遇难不见尸的缘由,引发无限沉思。他觉得海葬不恭敬,但又想到旅途死人,海葬也有合理性。
天黑了,海面如坟场,小岛似坟冢,甲板阴森可怖。那既兴奋又惊悚的一幕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令他产生“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此时,孙中山知道要去的是风俗、道德与中国迥异的国家。这次航行是他人生转折点,二十多天航海生活对他影响巨大。
后来他在信中写道:“此次航行,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他对比外国人造轮船而中国没有之事,想到中国定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孙中山能否找到症结?他又会有哪些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在檀香山的所见所闻
上回说到,孙中山告别家乡,踏上奔赴异国的旅程。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航程中,他常独自站在甲板,久久凝视浩瀚无垠的大海。
初离故土,外面的世界给了他极大冲击,对他日后投身政治活动影响深远。
邮船上的孙中山闲不住,这儿看看,那儿瞧瞧。隆隆作响的机房、巨大的钢梁架都令他着迷。有时,他扶着栏杆爬上顶层,盯着黑烟滚滚的烟囱发呆;有时望着海鸥纷飞的海面,兴奋感叹:“新奇事物真多,这世界真大呀!”
求知欲旺盛的他,仅两天就与船上许多旅客、水手混熟,交流中收获颇丰。因善于交际,二十多天的海上生活倒也不漫长。
一天,海面上突然出现成群海鸥,它们鸣叫飞翔,热闹非凡。水手告知众人:“海鸥出现,快到陆地啦。”众人纷纷拥到甲板张望。眼尖的孙中山兴奋喊道:“檀香山,我看到了!”
渐渐地,前方出现陆地,地平线上教堂尖顶和大片树林清晰可见。妈妈高兴地说:“到檀香山了,马上能见到你阿哥啦!”
轮船放慢速度,缓缓靠岸。妈妈和孙中山跟着旅客来到船边,寻找岸上亲人。檀香山码头热闹非凡,各式服装的人群将码头挤得满满当当。孙眉也在人群中焦急找寻阿妈和阿弟。
“阿哥!”孙中山抢先踏上跳板,朝孙眉扑去。孙眉赶忙上前,亲热地抱起孙中山。
经过三周航行,孙中山和母亲终于抵达檀香山。此时的孙中山,身着长衫,头盘辫子,戴红顶绸布瓜皮帽,俨然是从中国偏远小村走出的懵懂少年。
檀香山即夏威夷群岛,由夏威夷(火奴鲁鲁)、茂宜、瓦胡、考艾四个大岛及其他小岛组成,位于太平洋中部,是过往船舶重要补给站,战略地位关键。这里气候宜人,景色秀美,盛产檀香木、糖、米和水果。
清朝嘉庆年间,夏威夷檀香木运到广州销售,广东人据此特产称其为檀香山。该群岛原是波利尼西亚人居住地,“夏威夷”在波利尼西亚语意为“原始之家”。
1776年,英国探险家到此,此后英国人在此传教、经商并设邮局。孙中山抵达时,檀香山受美国影响巨大。自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将夏威夷视为向太平洋扩张的跳板,南北战争后更是极力扩张势力。当时檀香山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正式名称为夏威夷王国,首府是瓦胡岛上的火奴鲁鲁。因靠近美国,夏威夷在经济和政治上深受影响,后沦为美国属地,美国的影响在火奴鲁鲁随处可见。
第二天,孙眉陪妈妈和弟弟游览街道,欣赏风光。这里有当地土著、移居的白人和黑人,人数最多的是脑后拖辫的中国人。人们说着华语、英语和当地土语。
对孙中山而言,檀香山的一切新鲜奇异。当时的火奴鲁鲁虽没现在大,夏威夷处于早期开发状态,但建筑整齐,街道干净,人们生活井然有序,令他印象深刻。
初到此地,孙中山对邮局印象深。路旁一座带走廊的西式建筑,围栏和门窗漆成墨绿色,吸引了他。他见西洋人和当地土著在门口进出,便好奇打听,得知写信只需写明收信人姓名地址,贴邮票投信箱,信就能随船到中国,无需久等或找侨民带信。这是他对现代文明的初次体验,奇妙的邮局和邮票,对一直生活在中国乡下的他来说闻所未闻。
最让少年孙中山触动的,是这里良好的社会秩序、法治以及人们对法律制度的尊重。他感慨:“当地人生活好,是因为有法律,这正是中国缺少的。”
旅途中,孙中山就听说英国人有“星期天”,工作六天后休息一天。到檀香山后,他发现这里人们也过星期天。这天机关不上班,商店关门,人们穿着整齐去教堂做礼拜,学生也放假玩耍。相比国内农民终年劳作、学生天天上学,这里的生活更有意思,“星期天”让生活张弛有度。
初到异国的一个月里,一个精彩文明的世界展现在孙中山眼前。处处鲜花盛开,草坪翠绿,街道宽阔,和平鸽在市中心觅食。城市秩序井然,祥和安宁。人们尊重法律,法律规范行为。联想到中国千年封建,这里显然是民主法制的国家。
走进商店,店员用语文明、态度和蔼,让孙中山感受到尊重。到学校,老师认真教,学生专注学,新鲜的科目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严明的校规都深深印在他脑海。
“这座城市太美了,简直是人间天堂!”孙中山由衷赞叹。
有比较就有鉴别,所见所闻让他萌生改良祖国的朦胧想法。他在日记中写道:“到檀香山后,我在西方学校就读,发现教育方法比家乡好很多。课后我常和中国同学讨论,希望改善祖国状况,拯救同胞。”
这一切仍无法满足孙中山的好奇心,他一有空就上街,新鲜事物让他兴奋并引发思考。
最让他疑惑的是,除华侨外,洋先生们脑后没辫子。在中国,男人没辫子是大事,辫子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摸一下都让人难以忍受。
还有,这里女子和男人一样工作、上教堂,地位平等,且都不缠足,穿着皮鞋自在行走。而在中国,女子缠足,小脚弱不禁风。想起妹妹秋绮缠脚,孙中山心痛,不禁思考:缠足风俗是不是太野蛮了?
孙中山在异国他乡看得越多,疑问越多。他觉得进洋学堂学习,定能增长见识,解开疑惑。那么,孙中山最终能否如愿呢?后面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从辫子风波到求学之路
上回说到,孙中山在异国他乡所见越多,心中疑问也越多,甚至萌生出到洋学堂学习的想法。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对母亲和弟弟的到来十分兴奋。他带他们游览了大教堂、邮政局、唐人街等奇景后,又领着孙中山和母亲来到自己的牧场。
孙中山见牧场有许多马,便骑上一匹枣红马,不料马性欺生,一路嘶鸣蹬蹄。因没有鞍鞒,孙中山虽紧紧抓住马鬃,还是重重摔下,昏迷不醒,醒来时已躺在医院病床上。
孙母在火奴鲁鲁市爱槐镇住了两个多月,见小儿子康复,便执意要回中国。尽管此地生活舒适,孙眉夫妇照顾周到,但她还是觉得自家自在,何况家中还有老人和女儿。且她出国前曾占卜,得知象儿(孙中山)适宜在海外发展,便不再强求小儿子同归。
离别时,孙母拉着两个儿子的手柔情叮嘱:“你们都长大了,阿妈没什么可交代的。你们兄弟在外要互相关爱、照料,别忘了我和你爸在老家等你们。”
对孙中山而言,哥哥孙眉不仅尽着父亲的责任,更对他一生影响深远。
送走孙母当晚,兄弟俩相对而坐。孙眉端起弟弟斟满的酒杯,喝了一大口,若有所思地盯着弟弟说:“阿弟,母亲走了,你该看的看了,该玩的玩了,心也该收回来了。从明天起,你去我的店铺帮帮忙,好不好?”
此时的孙中山正为能留下而庆幸,爽快答应:“长兄为父,老嫂比母。小弟听你们的!不过,我能做些什么呢?”
“主要是卖货和记账。”孙眉又喝一口酒,“先由店里管事带你熟悉情况,过几天送你到盘罗河学校学珠算和账。”
盘罗河学校设施简陋,学生多是当地土著人和混血儿,采用欧美教学方式,与孙中山在中国的村塾大不相同。孙中山是该校唯一的华人,刚入学时,同学们见他脑后拖着辫子,都觉新奇,围着他看,还交头接耳议论。一个小同学怯生生摸了摸他的辫子,孙中山友好地笑了笑,小同学红着脸跑开了。
然而,几个粗壮的混血儿同学却不怀好意,用土语嘲弄孙中山,甚至扯他辫子,称其为“牛尾巴”“野猿的尾巴”“马尾巴”。起初,孙中山因初来乍到而容忍,没想到他们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地侮辱他。
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孙中山发怒了。他自幼劳动,体魄强健,又在翠亨村三合会武馆旁学过武功,身手灵活。那几个顽皮同学被他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回家路上,孙中山后悔打斗,也觉得辫子累赘、不美观,有失男子汉气概。一到家,他撂下书包,对着镜子审视自己,脑海中浮现出学校里无拘无束的同学,越发觉得辫子像锁链,让他难受。
于是,他找出剪刀,正要剪断辫子,却被大嫂抓住。大嫂惊恐地说:“怎么,你不要命了?没辫子就回不了中国,朝廷把没辫子的当反贼,捉住要砍头的。”
孙眉闻声走来,厉声说:“蓄发是祖宗传下来的,你擅自剪辫,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我们来自文明古国,辫子是与蛮夷的区别,怎能剪去?”
孙中山不服气:“这里外国人不留辫子,不也很文明吗?”
孙眉夺过剪刀,板着脸说:“这是人家国家,制度不同,你一时弄不明白,长大了就懂了。”
孙中山气愤地说:“这辫子是满清政府强加的屈辱,总有一天要唤起全国人民剪掉它。”
孙眉皱眉说:“不要再胡说了,好好念书吧。”
虽最终屈从哥哥劝说,但孙中山对辫子的厌恶有增无减,且随着年龄增长愈发强烈。
在那个满清政府腐朽的年代,孙中山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都与封建传统制度相互冲击,也逐渐改变着他的思想。
孙中山在盘罗河学校补习数月,学会珠算、记账,还写得一手好字。在店内当学徒时,他除了与伙计用广东话交流,还常与顾客交流,很快学会了当地土著方言。
孙眉见弟弟进步大且勤快好学,每次来店都要表扬鼓励。一次,孙眉正夸孙中山能干有前途时,孙中山不耐烦了,缠着他说:“你送我去读书吧,我不想做生意。”
孙眉惊讶道:“阿弟,你看我多忙。人手少,你还小,帮我管管店务,学点生意经,过两年分你资金,你可办农场、开商店,有什么不好?”
孙中山固执地说:“我不当老板,不想发财。我要读书,救国救民。”
孙眉一愣,笑道:“哈哈,做生意有钱也能救国救民嘛!你若坚持读书,那就好好读吧!”
孙中山感慨道:“阿哥,这里新鲜事太多,不学不行啊!”
孙眉笑着说:“你不到一年学会不少东西,但上学不懂英语太难了。”
孙中山说:“我发现英文比中文好学,我会很快学会的。”
当时夏威夷流行英语,顾客中有很多美国人和英国人,而孙中山不懂英语。孙眉虽懂英语,但生意忙,无暇教弟弟。
经孙中山一再要求,孙眉决定送他入学,为让弟弟尽快学会英语、了解当地风俗,便让他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夏威夷最早的意奥兰尼学校。
那么,孙中山在这所学校里会学到什么?能否适应学校生活呢?且听下回分解。
奥兰尼学校的求学路
上回说到,孙中山进入了夏威夷最早的意奥兰尼学校学习。这所学校由英国圣公会的史泰利主教于1862年在夏威夷国王的建议与资助下创立,原名圣亚尔本学院,后改名为意奥兰尼学校,主要教育土著人后代。学校极为正规,课程涵盖自然科学、圣经、西方政治学和英文等,校风良好,教学严谨,当时已有十多个中国学生在此学习。
1879年9月,孙眉向时任校长的韦礼士主教申请,孙中山得以入学,报到时已开学两周。该校学费及膳宿费每人每年150美元,颇为昂贵。学校英国色彩浓厚,教学全用英文,课本皆为英文,教材以英国文化为基础,计量单位用英制,讲授英国历史、文学及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自然科学知识和宗教教育。教师多为英国人,仅初级英语教师所罗门美厚拉是夏威夷当地人。在韦礼士主教管理下,学校严格且教育质量高,教师正派敬业。
孙中山刚入学时,因全英文教学,几乎听不懂课,像聋子和哑巴般无法交流,只能课后与华人同学用中文交流。这让他苦恼,但他决心掌握英语,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位英语老师见他不懂英文,让他坐前排,先观察课堂十余天,注意发音和口形,还专门辅导,教字母、拼写、造句等。
孙中山逐渐发现中文与英文差异大,汉字方块结构需逐个熟记,英文仅26个字母,熟悉发音和拼读方法就能触类旁通。这使他认为英文比汉字好学,学习信心倍增,愈发勤奋,英语读写水平提高,几年后基本熟练掌握英语。
从1879年9月至1882年7月,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学习三年,入校时读六年级,毕业时为八年级。在校期间,他严守纪律,刻苦学习,各科成绩优异。除完成学业,他还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西方历史著作,对华盛顿、林肯等先贤传记屡读不厌,敬佩他们的生平事业,认同其思想,打下坚实西学基础。
同时,孙中山未放弃本国语言文化学习。据同窗唐雄追忆,他课余常独坐诵古文。当时杜南在檀香山教授华文和粤语并设夜校教华侨子弟中文,孙中山报名参加,国学基础得以加强。
除课业外,学校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孙中山虽有大哥资助,仍与同学管理菜园、做杂务。他怀着救民理想参加救火会义务消防训练,还对学校开设的兵式体操课感兴趣。他学习刻苦,常深夜在教堂走廊借助路灯复习英语。
一天,孙中山在走廊练习英语,校长走来询问,赞许他进步快,他称英语比中文好学。校长表示柜子里有许多书,包括伟人传记等,建议他阅读。此后,孙中山对世界历史和现状产生浓厚兴趣,崇拜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发誓要做华盛顿式人物。
孙中山成绩很快赶上同学,英语地道流利,英文文法考试全班第二,其他成绩优秀。朋友林百克称他英语流利正确,发音为美国式。熟练掌握英语为他学习西方文化提供极大便利。
1882年7月,意奥兰尼学校举行毕业典礼,夏威夷国王出席并向优等生颁奖。每年英文文法奖多颁给英美籍学生,今年却被孙中山获得。他健步上台领奖,国王颁奖并祝贺,台下掌声雷动。孙中山的成就令华侨兴奋,他们纷纷称赞。
过年时,孙眉和孙中山接待祝贺的华侨,孙眉宣布将财产一半给弟弟,孙中山却表示想继续读书,为救国救民效力,获众人称赞。孙中山得的英文文法二等奖奖品是一本中文书,意义深远。他深知要学的更多,路更长,需付出更大努力。那么,孙中山后续还会有怎样的成就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