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卫国篇

大义灭亲:石蜡的决绝之举

春秋时期,卫国虽为小国,却大有来历,此地曾是商朝的都城朝歌。想当年,武王驾崩之后,成王继位,可成王年纪太小啦,国家实际上就由周公来管理。这时候管叔和蔡叔心里不服气,公然造反了,结果被周公三下五除二就给灭掉了。这两人一被灭,朝歌这地方就没人管了,周公大手一挥,把这块地分给了自己的弟弟康叔,还取名叫卫国,康叔就成了卫国第一代国君。

卫国的国君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了卫庄公这儿。卫庄公的妻妾不少,儿子却没几个,而且正妻还不能生育。这事儿要是放在普通人家,可能也就是个小烦恼,可在王室那就是超级严重的大问题了。毕竟春秋时期王位都是世袭制,首先得传给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孩子,要是没有,才会考虑其他妻妾生的孩子,而且还得按照身份高低来排序。

卫庄公有三个儿子,按照老规矩,公子完和公子晋最有资格继承王位。可卫庄公却不待见他俩,偏偏对小儿子州吁宠爱有加。州吁是他爱妾所生,这小子整天胡作非为,卫庄公却舍不得加以管教。

大夫石碏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去规劝卫庄公,可庄公就像耳朵塞了棉花一样,根本不听,时间一长,甚至对石碏心生厌烦。

石碏的儿子石厚,打小就和州吁厮混在一起,成天到处惹祸。石碏要是知道石厚做了坏事,就会打他一顿,可有时候碍着卫庄公的面子,也不好管得太严。这么一来,石厚和州吁就变得越来越坏了。

有一次,州吁指使石厚去欺凌百姓,石碏得知后气得暴跳如雷,把石厚捆起来抽了五十鞭子,然后将他锁在屋里不许外出。没想到晚上石厚跳窗户逃跑,直接住到州吁府里,再也不回家了。

后来卫庄公去世,按照规矩,长子公子完继承了君位,成为卫桓公。这卫桓公生性懦弱,弟弟州吁不管干出什么坏事,他从来都不管。

这时候石碏也告老还乡,不再管国家大事了。州吁可就没了约束,整天就琢磨着怎么把哥哥杀了,自己来当国君。

有一天,卫桓公打算前往洛邑。石厚就像个满肚子坏水的小狐狸,赶忙给州吁出主意:“大王,这可是除掉桓公的天赐良机啊。”

州吁一听,心里乐开了花,立马让石厚带兵去埋伏起来。他自己则假惺惺地设下酒席为桓公饯行。

桓公哪能料到弟弟如此狠毒,还对弟弟的送行感激不已,甚至回敬美酒。谁知道,州吁趁着桓公不注意,“嗖”地抽出短剑,一下子就刺中了桓公的后心。桓公哼都没哼一声就死翘翘了。

周围都是石厚的士兵围着,桓公的手下虽然气得眼睛冒火,可也只能干瞪眼,啥都不敢说。

就这样,州吁顺顺利利地当上了国君,还封石厚做上大夫。州吁的哥哥公子晋可吓坏了,撒腿就跑到邢国去了。

州吁对外宣称桓公是突然病故的,可这种事终究是纸包不住火,迟早会被人知晓。州吁心里怕得要命,既担心国内百姓不服,又害怕邻国瞧不起自己,便去找石厚商议对策。

石厚眼珠一转,又想出一个主意,他说:“国君,如果咱们对邻国发动战争,说不定既能在邻国那里树立威信,又能把国内那些不满的情绪给压下去。”

州吁眼睛一亮,急忙问道:“那咱们攻打哪个国家好呢?”

石厚琢磨了一下,说:“郑国最合适了。其他国家和卫国都无怨无仇,唯有郑国不同。当年,郑庄公把他弟弟逼得自杀,他侄儿公孙滑为了报父仇还向卫国借过兵,郑庄公就因为这个责备过卫国,咱们就拿这个当理由去攻打郑国。”

州吁听了这话,高兴得不得了,可又担心打不过郑国。石厚就像个军师一样分析起来:“国君您无须担心,咱们可以联合宋国、鲁国、蔡国和陈国一起出兵。宋国的宋穆公是继承哥哥的位子当上国君的,他死了以后把君位传给哥哥的儿子与夷。穆公的儿子公子冯没当上国君,气得跑到郑国去了。与夷担心公子冯会回来抢他的位子,所以对郑国也有怨恨,咱们这次出兵,他肯定会同意的。鲁国呢,实权在公子恽手里,他就爱占点小便宜,咱们多送他些财物,他也会出兵的。蔡国和陈国都是小国,让他们出兵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州吁听了石厚这一番话,马上就派了四个使者,分头去这四个国家。公元前719年,这五个国家就联合起来去攻打郑国了。

郑庄公是个聪明人,卫国的这些举动,他早就料到了。他先把公子冯送到长葛,还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就为了把宋国的兵引到长葛去。

宋国在宋、鲁、蔡、陈这四国里面,兵是最多的,宋兵一撤,其他三国心里也开始打退堂鼓了。

郑庄公又派公子吕出城去迎敌,不过,只向卫国挑战,然后假装打不过,败下阵来,这就等于是给卫国一个台阶下。

州吁打了这么个小胜仗,觉得自己面子挣足了,便带兵趾高气扬地返回卫国。可卫国的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根本就不买他这个杀兄篡位者的账,依旧不服他这个国君。州吁没了办法,只能又去找石厚商量。

石厚说:“国君,只有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辅佐您才行。”他俩一合计,都想到了深受百姓爱戴的石碏。

石厚自从几年前被打了一顿偷跑以后,就一直没回过家。这时候为了讨好州吁,只得硬着头皮,带上许多礼物去求见父亲。可不管他说得多么好听,石碏就是不出来帮忙。

过了些时日,卫国百姓反对州吁的声浪越来越高。州吁实在没辙了,就打发石厚再去求求他老爹,让给想个治国安邦的好点子。

石厚无奈,只好再次硬着头皮去见石碏。石碏眼皮都不抬,慢悠悠地说道:“你得明白,各诸侯国都得听从周天子的旨意。诸侯新君即位之时,得去告知周天子一声。若能得到周王认可,再得些赏赐,国君之位才能坐得安稳。”说罢停顿片刻,又接着说:“要是周王不肯接见新君,那就请陈侯出面说情,周王对陈侯可是极为信任的。”

石厚和州吁一听,就像得到了宝贝似的,欢欢喜喜地准备了礼物,奔着陈国就去了,想让陈侯帮忙。

这边,石碏也没闲着。他写了一封信,托在陈国做大夫的好友子针转交给陈侯。信的大致内容是:

外臣石碏向陈侯请安。卫国的州吁乃是个大恶人,杀害兄长,篡位夺权,坏事做尽。我儿石厚就是他的帮凶。若不除掉这二人,卫国将永无宁日。我如今年老体弱,无力惩治他们,恳请您帮忙治他们的罪,也算是为民除害了。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被安排第二天到太庙去见陈侯。次日,他俩一进太庙,就瞧见一块牌子,上面明晃晃地写着:“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的人,不许进太庙。”

石厚见了,心里“咯噔”一下,浑身寒毛都竖了起来。就在此时,子针站在高处大声宣布:“奉周天子的命令,马上把为非作歹、不忠不孝的州吁和石厚给抓起来!其他人一概赦免!”

话音刚落,两边的武士就冲出来把他俩给擒住了。紧接着,子针又把石碏的信读了一遍,两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上当了。

因石厚是石碏的独子,陈侯心里不禁犯起了犹豫,担心石碏日后反悔,于是并未直接处死二人,而是将他们押回卫国,交由石碏处置。

石碏见到两人后,斩钉截铁地说:“这两人罪大恶极,绝不能饶恕。”

周围的人都寻思着,石碏年纪这么大了,就这么一个儿子,就纷纷找借口想替石厚开脱。石碏脸上露出特别难过的神情,但却依旧坚定地说道:“州吁干的那些坏事,我儿子都有份儿。哪个当父母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事儿没得商量。”他顿了顿,接着说:“你们要是不肯动手,那我就只能亲手把这个坏蛋给除掉了。”

最终,依照石碏的意思,石厚被处死。石碏大义灭亲之事,就这样代代相传,我们如今所说的“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便是由此而来。

宠鹤亡国:卫懿公的战场救赎

春秋时期,地处北方的卫国就像个受气包,老是被北狄欺负,自己没什么反抗之力,只能四处求大国庇护。卫懿公在位的九年,全仗着霸主齐桓公照应,卫国才在乱世中勉强苟延残喘。

再看这卫懿公,可真是个怪人。卫国经济萧条,国力衰弱,百姓困苦不堪,外敌还在一旁虎视眈眈,他却迷上了养鹤。卫国的宫廷和苑圃里到处都是鹤,这些鹤形态各异。卫懿公对鹤痴迷极了,国家大事在他眼里如同浮云,整天就和鹤黏在一起。每天清晨醒来,啥也不顾,先奔到苑圃看鹤,瞧着鹤唱歌跳舞,就像失了魂似的。吃饭时,也得先喂鹤,自己才肯动筷。

在卫国,鹤的待遇相当优厚,还分了等级。上等鹤享用高级饲料,专人悉心照料;次等鹤也按相应级别供给。养鹤的饲养员俸禄也分三级,上等饲养员的俸禄竟和大夫一样多。

卫懿公出游时,鹤也随行,并且按等级乘车。那些被称为“鹤将军”的鹤,趾高气扬地坐在大夫才能坐的棚车上,卫懿公就像个“鹤司令”。

卫国的石祁子和宁速这两位贤臣,见懿公如此沉溺于鹤,不理朝政,不顾百姓死活,心急如焚。他俩多次劝谏懿公:“主公,您不能再这样了,得振作起来治理国家。削减些养鹤的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增强国力才能抵御北狄。”可卫懿公养鹤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这些良言就像一阵风,左耳进右耳出。

彼时,北方的狄族日益强盛,一直觊觎中原。他们瞧着卫国又小又弱,懿公只知玩乐,边防也不整修,觉得这是块到嘴的肥肉,立马派兵入侵。

警报突然响起,此时懿公正带着鹤群在外游玩得不亦乐乎。这警报声如同冷水泼头,一下子把他的兴致浇灭了。没办法,他只得回宫商议抵抗之事。懿公下令让将士和百姓登城防守,可没想到,根本没人听他的。老百姓都逃到城外,士兵懒得拿兵器,将军不愿穿铠甲,根本没人愿意守城打仗。

懿公这下可急得不行,眼睛瞪得铜铃似的,冲着众人大声质问道:“你们怎的不听我命令?”

众人应道:“主公,其实只需一物,就能让北狄退去,都不用咱们打仗。”

懿公甚是诧异,赶忙追问:“何物?我怎不知?”

众人齐声答道:“主公养的那些仙鹤呀。”

懿公眼睛瞪得更大了,满脸疑惑:“仙鹤怎能抵御敌兵?”

众人说道:“主公,鹤本无用之物,您却养着它们,反倒不重视有用之人。大家心中有气,故而不听您的。”

懿公这才如梦初醒,心下思忖,自己养鹤的确是得罪了百官,失了民心。他满心自责地说:“寡人知错了,这便放走所有仙鹤,再听民众意见,可好?”

石祁子急忙说道:“主公,快些放鹤吧,再迟就来不及了。”

懿公即刻派人去放鹤。那些仙鹤倒也恋主,在空中盘旋一圈后,又飞了回来。懿公心中虽觉难受,可一心想表悔罪之意,于是抄起长鞭,朝着鹤群狠狠抽去,还抓起几只狠狠摔在地上,其余的鹤这才飞走。

石祁子和宁速见懿公有了悔过之意,便上街向百姓劝解:“国君已然悔过。如今大敌当前,守城最为要紧,要是城破了,国家也就亡了,到时候后悔就晚了。”百姓听了,觉得有理,纷纷拿起武器去守城。

恰在此时,狄兵已然杀至荥泽,军情万分紧急,一日之内军情连报三次。石大夫对懿公说:“主公,狄兵甚是凶悍,您且让我前往齐国去求救。”

懿公皱着眉头说道:“齐国讨伐戎狄之后,咱们未曾进贡酬谢。此刻前去求救,齐国怎会应允?倒不如与北狄拼死一战。”

宁速说道:“主公,那我带兵出征,您就留在都城吧。”

懿公坚决不从,说道:“寡人若不亲赴战场,军民便难以齐心杀敌。”言罢,他将宝印交予石大夫,让其代理国政,又把弓矢交给宁大夫,命其守城。

懿公这边诸事安排妥当,便风风火火地召集所有兵车与士兵,决意亲自率军奔赴前线迎击北狄。只是即便懿公亲征,卫军的士气依旧萎靡不振,毫无生气。

夜晚,懿公出来巡视。这一巡,可就听到了不得了的东西。有人正在唱怨歌呢,歌词是这样的:

仙鹤食禄粮,百姓苦田桑。

仙鹤乘轩昂,民众劳兵防。

北狄势难挡,战士九死殇。

仙鹤今何方?吾惧赴沙场。

懿公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士兵们这是在抱怨他呀。都怪自己一门心思扑在养鹤上,把国家大事都荒废了,才让北狄有机可乘,打了进来,害得百姓受苦受难。懿公满心愧疚,当下便发誓,定要战死沙场以赎己罪。

懿公率军行至荥泽,只见狄军千余骑兵左右奔突,乱作一团,毫无章法。懿公心中暗喜:“此乃天赐良机啊!”于是,他即刻擂鼓进军,下令追击。哪晓得这是狄军的诱敌之计,故意装出败逃的样子,就等着把卫军引入他们预先设好的埋伏圈。

卫军一入埋伏,就被截成三段,狄军迅速围而攻之,卫军顿时首尾难顾。懿公被敌军层层围困,眼瞅着就要被生擒活捉。这时,有位将军劝道:“主公,您快换装混在人群里,冲出重围。”

懿公却不为所动,手持长戈继续与狄兵激战。他还真有几分勇猛,接连斩杀数名狄兵,可最终还是被乱刀砍死,也算是践行了战死赎罪的誓言。

狄军大败卫军之后,乘胜长驱直入卫都。进城之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把卫国官府的库藏和百姓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这才扬长而去。

齐桓公闻知卫国惨败,赶忙派遣军队前往救援,扶持卫文公收拾这破败不堪的局面。卫文公将卫国幸存的百姓聚拢起来,一清点,仅仅剩下七百三十人。而后,他又从别处调集了四千多人,凑足五千之众,开始重建家园,逐步恢复卫国的生机。

杀妻求将:结局悲凉的名将吴起

战国时期,卫国出了个吴起,这人满脑子都是干大事、出人头地的念头。他先是跑到鲁国,拜入孔子徒孙曾申门下学习,没过多久,又转投魏国,师从“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继续深造。

公元前412年,齐国来犯鲁国。当时吴起正在鲁国,鲁穆公寻思着让吴起领兵抗齐。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穆公担心吴起会看在妻子的份上,对齐国手下留情,于是犹豫不决。

吴起正眼巴巴盼着当将领,为让穆公放心,竟干出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杀了自己的老婆,这便是“杀妻求将”的由来。穆公见他如此决绝,便任命他为将军。

吴起率兵到前线后,并不急于与齐军正面交锋。他心生一计,佯装要与齐军谈判,还安排老弱士兵守在主力部队之处。齐军远远望去,心想:“鲁国就派这些老弱病残来打仗,肯定没多少战斗力。”于是放松警惕,备战时也懒散起来。

谁料吴起早就严阵以待,率领精壮士兵突然向齐军猛扑过去。齐军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促应战,结果死伤惨重,鲁国大获全胜。

吴起得胜归来,鲁穆公高兴极了,觉得吴起果真是个军事天才。此后对吴起格外看重。

然而,吴起得势后,鲁国大臣们眼红了,心里嫉妒得要命,便在背后说吴起的坏话。有人对鲁穆公说:“穆公,您不知道吴起有多残暴无情。他年轻时家境富裕,有千金家财,可四处游说求官却一无所获,钱也花光了。乡里邻居嘲笑他,他一气之下竟杀了三十多个嘲笑者,然后逃出卫国向东奔逃。之前您怀疑他时,他就杀妻求将。鲁国是小国,打了胜仗后其他国家肯定会觊觎。而且鲁国和他的家乡卫国是兄弟之邦,您重用他就等于抛弃卫国。”

鲁穆公听后觉得有理,开始怀疑吴起,逐渐疏远他。吴起无奈,只得离开鲁国。

后来,吴起听说魏文侯是个贤明的君主,就想去跟着他干一番事业。魏文侯呢,也很谨慎,就去问大臣李悝:“你觉得吴起这人咋样啊?”

李悝就回答说:“这吴起有点贪图荣华富贵,不过他带兵打仗的能耐,恐怕像司马穰苴那样的名将,都不一定能比得上。”

魏文侯听了,觉得吴起可用,就任命他为主将去攻打秦国。这吴起可真不含糊,一出手就拿下了秦国的五座城池。

可惜好景不长,魏文侯去世之后,吴起就开始侍奉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了。有一天,魏武侯乘船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正高兴的时候,船行至半途,他回过头来,兴高采烈地对吴起说:“你瞧,咱魏国这山河,既壮美又险要,可真是魏国的宝贝啊!”

吴起却摇了摇头,说道:“君主,国家最宝贵的可不是地势险要,而是君主您的德行。治理国家靠的是德行,而非地势。君主若没有德行,哪怕是同船之人,都可能变成敌人。”说着,他还举了夏桀和商汤的例子,说他们虽占据险要之地,但因不施仁政,最终都亡国了。

魏武侯听了,觉得吴起说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

吴起在担任西河守将的时候,威望特别高,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有个叫公叔的人,以前就害怕吴起,现在他当上了国相,就一心想把吴起给除掉。他的仆人很机灵,看出主人的心思后就说:“大人,要除掉吴起那可太容易了。”

公叔一听,眼睛都亮了,急忙问道:“你快说说,到底该怎么做呢?”

仆人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您看,吴起这人正直廉洁,守信重义。您先去跟武侯讲,吴起特别贤明,咱魏国只是个小国,又紧邻强大的秦国,恐怕吴起不想长久留在魏国。要是武侯问您怎么办,您就说可以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想留在魏国,肯定会答应迎娶公主;要是不想留,就会推辞。然后呢,您把吴起请到府上,让公主故意对您发怒、举止无礼。吴起见了这情形,肯定会联想到自己娶公主后的日子,必然不会答应迎娶公主了。”

公叔就按照仆人出的主意去做了,吴起还真就掉进这个圈套里。魏武侯提出要把公主下嫁给他的时候,吴起想都没想,果断就给推辞了。这一下可让魏武侯心里老大不高兴了,觉得吴起这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吴起也知道自己可能要大祸临头了,赶忙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去了。

楚悼王可是早就听说吴起是个贤能之人,吴起这一到楚国,楚悼王就像捡到宝似的,立马拜他做了国相。那时候的楚国,情况十分糟糕,那些奴隶主贵族宛如一群贪婪的硕鼠,死死咬住政治和经济大权,把楚国经济啃得千疮百孔,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吴起见楚国如此惨状,心中思忖:“得想法子改变这局面。”他先是把法令梳理得明明白白,就像给众人划了一道清晰的红线,告诫道:“嘿,越过此线可不行!”然后,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裁减那些多余的官员,还把王室旁支的爵禄都给取消了。这样一来,就省下了不少钱,这些钱都用来扩充兵员。

经过这一番改革,楚国军队就像吃了大力丸,实力猛涨。吴起带着这支强大的军队到处征战,往南把百越给平定了,往北把陈、蔡两国给兼并了,还把韩、赵、魏三国想要扩张的势头给打回去了,往西又去讨伐了秦国。

这可把楚悼王高兴得不得了,心想:“吴起真是我的福星啊!”于是干脆把国家的政事全都交给吴起去打理。然而,吴起这改革就像一把刀,动了那些贵族和部分官吏的奶酪,他们对吴起那是恨得咬牙切齿。就在这个时候,楚悼王得了重病,一下子就去世了。

公元前381年,那些一直对吴起心怀叵测、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之人,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们仿若一群饿狼,嗷嗷叫着冲进王宫。吴起就似被困于绝境的小兽,四处无门可逃。情急之下,他灵机一动,趴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之上。可那些叛军哪管这些,个个红了眼,对着吴起便是一通乱箭齐发,吴起瞬间被射得如同刺猬一般,就此殒命。

吴起好歹也是一代豪杰,却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也许,从他当初为求功名而杀害自己妻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然注定会有如此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