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徽钦二帝与宋室南迁的预言
- 推背图传奇:袁天罡、李淳风的惊世预言与奇幻人生
- 顺衍
- 1067字
- 2025-03-12 18:23:01
谶曰:
空厥宫中,雪深三尺。
吁嗟元守,南辕北辙。
颂曰:
妖氛未靖不康宁,北扫烽烟望帝京。
异姓立朝终国位,卜世三六又南行。
谶曰四句语义隐晦,没有明确的具体暗示。不过从“雪深三尺”和“南辕北辙”,可推断其意在描述冬月发生的南北大战,以及徽宗、钦宗被掳北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空厥宫中”则形象地指出北宋王室在这场变故中被劫掠一空的惨状。徽宗、钦宗被俘时,太子、后妃、亲王、宗室数千人一同被押送北去,汴京的文物、府库也被搜刮殆尽。
宋徽宗这位痴迷于书画艺术的皇帝,不仅沉醉其中,还崇尚道教,迷信神仙,致使朝政日益荒废。金将粘罕、斡离不分道向南进军,势如破竹。徽宗惊恐万分,却无应对之策,只好下诏自责,并禅位给太子桓,即钦宗。
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渡河围困汴京。然而,钦宗和多数朝臣无心抵抗,只想求和。当时金兵仅有六万人,而宋朝的勤王之师却多达二十余万。但北宋气数已尽,钦宗尊金主为伯父,不仅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还送亲王为人质,并在开封城内搜刮得金二十万两、银四万两送给金兵。斡离不得到金银后,得意扬扬地引兵北去。
钦宗误以为金兵已被金钱打发走,岂料不久后,斡离不又引兵南侵。汴京很快失守,钦宗等人在宫中只能束手就擒。包括两位皇帝在内的大批俘虏,垂头丧气地跟随金兵北上,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颂曰中的“妖氛未靖不康宁”,明确地预示了这场“不靖不康”的灾难。而“北扫烽烟望帝京”,原本宋朝的北伐之势,却变成了金兵直逼帝京的局面。
金国在短时间内吞并契丹、灭亡北宋后,一时难以消化如此庞大的领土。于是,金国想出“以汉制汉”的策略,扶持柔顺的宋臣张邦昌建立傀儡政权,国号改为楚,定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企图让张邦昌统治江南,黄河以北则由金国掌控,这正应验了颂曰第三句“异姓立朝终国位”的预言。然而,张邦昌并无此等能力,仅当了三十三天皇帝便自行下台,去掉伪号。所以,这里的“终国位”究竟是指北宋的灭亡,还是张邦昌的下台,或许两者皆有暗示。
金圣叹在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中提到了“卜世三六”,意思是取一个大概的数字。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宋钦宗这几位皇帝,大约经历了一百七十二年。金圣叹认为三六十八,所以大概把一百八十年看作是北宋的国运。但实际上,从宋太祖在公元960年称帝,到宋钦宗在公元1127年被俘、北宋灭亡,这中间一共是一百六十七年。虽然和一百八十年有点差距,但作为一个远期的预言,能精确到十位数以内,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我们也没必要要求它一点差错都没有。而后面提到的“又南行”,意思就很明确了,宋钦宗被俘之后,大宋的江山就往南迁移了,形成了偏安一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