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接受私塾教育

冯基善的童年时期,一直在穷苦中挣扎着,但其间也曾有过一度学塾生活。冯有茂是个因为没受学校教育而饱受痛苦的人。他不识字的痛苦生活,使他深切地希望着: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窘苦,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让他们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家兄基道便在冯有茂这种愿心之下,勉强入了学。

公元1891年,冯基善开始到学塾里读书。那时还都是些“子曰”“诗云”的私塾。拜先生的酬金,每年也才六吊钱。

冯有茂带冯基善去上学,见了先生,第一件事就是叫儿子向先生叩头。冯有茂说:“这是你老师,快给老师磕头。”

冯基善恭敬地磕完了头,就坐到预先安排好的座位上去。书房里一切情景都让冯基善感到新奇。

先生姓陈,六十多岁,是保定府新安县同口人。冯基善最有印象的就是他爱用旱烟袋敲学生的脑袋。

开始时,冯基善照例是念百家姓和“人之初”。初次捧到书本,每个字对于他都是生疏的,这些文字在他眼里乱跳,使我没法把捉。捺下心思念了半天,才背得出几个字,但也非常生硬,老是不成腔调。至于那字是什么意思,那句怎样解,不消说更是不知道了。

念了三个月,就到了放学的时期。这时冯基善住到父亲冯有茂的营盘里自修功课。

在营中,每天的功课是写字认字,温习旧课。这期间给冯基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要算营中的一位贾少书。

冯基善那时年纪小,模仿性特别大。贾少书的一言一动,他都觉得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尤其那一笔优秀的书法,以及丰富渊博的学问,更加强了冯基善对他的敬佩仰慕之心。

渐渐地,贾少书成了冯基善的学习对象,事事都要学他。每天都跟着他认字写字,听他谈书说理,心里感到万分的愉快。从此冯基善对于读书的兴趣,一天天浓烈起来。

冯基善每天练习写字,可是买不起纸笔,于是就用一根细竹管,顶端扎上一束麻,蘸着稀薄的黄泥液,在洋铁片上涂写。后来听父亲冯有茂的朋友刘贺堂告诉他,说在方砖上也能练习写字,并且比洋铁片还好,冯基善就改在砖上练习楷书。这样,较比以前是更合用更经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