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被登记入兵籍

冯有茂人事的关系愈复杂,经济方面就愈感到拮据,每月十几两银子的收入,无论如何是不敷支出。这时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儿子冯基善也补上兵额,每月多领几两银子,补助家庭的用度。

保定府五营练军,是有名的“父子兵”。这意思就是老子退伍,由儿子顶名补缺,普通外面不相干的人,是很难补进去的。有时即使一年半载能出一个缺,就有许多人来争着补,各方面托人保荐。所以冯基善补了几次,都没有补上。

冯有茂境况困难,他的同营友好都尽情明悉。但彼此都是穷困中挣扎的旅伴,除了给他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外,有什么法子可想呢?他们常对我冯有茂说:“秀公,等着吧,等老大老二年岁大了,您就用不着发愁了。”

有一次,营中出了一个缺额,外人还不知道,管带,也就是营长苗大人就说:“这回补冯大老爷的儿子。”

旁边人就问:“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这一问,苗大人也怔住了。接着那人就说:“我问问去。”

这时苗大人生怕他去一问,耽搁了时间,缺额又被旁人抢去,所以他随即说:“我知道,用不着问。”于是他就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

本来冯家这一辈的名字是按照族中“基”字的排行取的,大哥叫基道,老二叫基善。这次补兵,因为苗大人随便这一写,以后冯基善就沿用下去,没有更换本名。这就是冯玉祥的名字的来由。补兵的这年,是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冯玉祥才十一岁。

补上兵之后,冯玉祥并没有随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其余时间仍在家中过活。这在保定府,叫做“恩饷”。

第二年,冯玉祥改入一位马先生的学塾里继续读了一年书。马先生只有三十多岁,年轻性躁,每天用板子责打学生。冯玉祥所得的益处很少。因为那种严厉暴躁以及糊里糊涂读死书的办法,一点也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到了年底,由于环境的逼迫,冯玉祥结束了学塾生活。合计他正式上学的日子,一共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一生永不再来的童年教育时期,便这样匆促地告终。然而这段生活,他却永远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