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陈璧君翻云覆雨
- 民国女子与她们的名利场
- 顺衍
- 3879字
- 2025-03-12 16:03:12
民国十五年春,广州城内暗流涌动。彼时国府高层流传着一句戏言:“若想读懂汪主席的心思,须得先撬开陈女士的手提包。”这位南洋归来的奇女子陈璧君,正用她涂着蔻丹的指尖,在权力棋盘上拨弄着惊心动魄的棋局。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一直强调团结,但你知道的嘛,话虽如此,派系的纷争可从来没停过。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汪精卫和胡汉民的反目,像是领袖级的大戏。你要说这俩,真是让人看得迷糊——一个是国府的主席,一个是军队的司令,一个是党的元老,怎么就不能好好合作,偏偏互相拆台?
蒋介石很气愤,他心里憋着火,私下里总是对人说:“汪先生要害我!”而汪精卫呢,也不是好惹的,他觉得蒋介石越权行事,尤其是“中山舰事件”,他总觉得蒋是对着他来的。胡汉民也不乐意,他指责汪和蒋“过河拆桥”,说他们不讲信用。这到底怎么回事?原因可真不止一个,不过,最关键的,或许是汪精卫夫人——陈璧君的作用,真是让人忍不住感叹。
陈璧君,原本是南洋华侨的女儿,早年就参加了革命,年纪轻轻,却有着相当深厚的革命经验,既聪明又果敢,一向精明能干。这一点,让汪精卫十分佩服,日久生情。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政治风云骤变。蒋介石和汪精卫携手,成了新的权力中心。在那段所谓的“蜜月期”里,蒋介石对汪精卫非常恭敬,觉得自己无论在资格还是影响力上,都比不过汪精卫。有一天,蒋介石捧着洒金红帖踏进汪公馆时,脸上堆着黄埔校长少见的谦卑:“季新兄若不弃,愿效桃园之义。”当时这些上层人物之间赠送兰谱、结拜兄弟倒也算是风潮,汪精卫自然也没拒绝。
可偏偏,陈璧君看不惯蒋介石。她回到家里,气得直冒烟,直接对汪精卫说:“蒋介石算什么东西?你是什么身份,他凭什么称兄道弟?你要珍惜自己的光荣历史和伟大人格!”说完,她连蒋介石送的兰谱都撕得粉碎。这可真让汪精卫头大。
从那以后,汪精卫和蒋介石相处时,总是更加珍重自己的“身份”。陈璧君也总是在暗中压着蒋介石,让他不要有任何平起平坐的机会。
蒋介石虽然他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早已有了数。他知道,自己在汪精卫面前,恐怕是高攀不上了。正当这时,蒋介石收到了一条密报,得知王懋功在悄悄地投靠汪精卫。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王懋功原是蒋介石麾下的高官,突然跳槽,显然让蒋介石心头一凉。蒋在日记里愤然写下:“彼等欲夺我兵权,竟使妇人操盘!”
尽管如此,蒋介石还是想与汪精卫和睦相处。于是,他再次送上了一份兰谱,想要再次表白结拜之情。可你猜怎么着?汪精卫收到了蒋的信后准备回复,给陈璧君看到了。陈璧君又发火了,怒吼道:“你愿意做他把兄,我可不愿做他的把嫂!”竟然让汪精卫再次撕掉了那封信,重写了一遍。再往后,汪精卫再也不敢称蒋介石为“介弟”,他不想再惹陈璧君的不高兴。
不过,蒋介石并没有放弃,他还在想方设法与汪精卫拉近关系。没多久,在军费分配和北伐出师问题上,他和汪精卫又发生了分歧,而汪精卫显然站在了苏联顾问团的一边,这让蒋介石心里更为不安,暗流涌动,心里的疙瘩也越来越大。
汪精卫似乎早有打算,在军队重组时,将广西军队重新编制,突然空出了一个“第七军”的名额,这让蒋介石感到很不对劲。蒋心里清楚,这很可能是汪精卫和苏联顾问团的合谋,想借此机会拉拢王懋功,准备在军队里做点文章。于是,蒋介石毫不犹豫地解除了王懋功的职务,直接下令他离开广州。
这件事,让汪精卫不甘心,他马上反击,把蒋介石的亲信陈肇英从虎门要塞的司令位置上撤下来,并任命了一些亲共的人物,进一步削弱了蒋介石的权力。两人的矛盾,终于公开化,斗争的火花也越烧越旺。
这场权力斗争愈发激烈,蒋介石不止一次地感到被汪精卫和陈璧君联合排挤。而就在此时,蒋介石得知了一个消息——有苏联的船要邀请他去参观。这本该是一次友好的访问,但蒋介石心里却充满了疑虑,难道这是汪精卫和苏联人的另一个阴谋?蒋介石心里一紧,决定测试汪精卫的反应。
陈璧君并没有意识到局势的危险,她急不可待地催促蒋介石赶紧动身,甚至代为办理了护照。蒋介石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心里越来越警觉。几天后,一条苏联船来到广州,邀请蒋介石参观。蒋介石心中疑虑重重,决定拒绝,并悄悄安排了自己的对策。
结果,这一切终于爆发了——蒋介石发动了“三二〇事变”,又叫“中山舰事件”。这场事件,直接导致了汪精卫和蒋介石彻底决裂。蒋介石感到愤怒不已,暗自咬牙发誓,这场斗争将不会就此结束。而汪精卫呢,也因陈璧君的纵容,深陷政治漩涡,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当时,许多人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觉得蒋介石做得有些突然。事情发生后不久,何香凝去找蒋介石,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蒋介石竟然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他心里的苦,真是说不出口。
而汪精卫呢,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坐在病床上,他气得直嚷嚷:“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怎么能这样做,竟然没有提前告诉我,这不是造反吗?”他愤愤然想要起床去找蒋介石算账,可惜,陈璧君却阻止了他,劝他不要出门。汪精卫只得无奈躺回病榻,心里那股不满也只能压下去。
蒋介石看到汪精卫没有反应,心里渐渐冷静下来,私下里感叹:“这政治生活,权谋比道义更重要。如果汪精卫选择不出面,那他早晚会成为一个明显的敌人。”可他没想到,汪精卫的沉默,其实是因为陈璧君的阻止。
几天后,蒋介石收到了陈璧君的一封亲笔信,信中充满了挑衅:“你该反省一切。”蒋介石看了,怒火中烧,心里发誓,从此以后,他对汪精卫夫妇恨入骨髓。
这段历史,简直就像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围绕着中山舰事件的起因和过程,各种说法扑朔迷离。那时,关于这件事的猜测可真是层出不穷,甚至成了国民党史中的三大疑案之一。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蒋介石用中山舰事件来反对共产党。但有一位知情人,谭延闿却悄悄跟陈公博透露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说:“你说共产党,哪里有什么共产党,介石其实是反对汪先生的!”陈公博当时吃了一惊,连忙追问:“怎么说?”谭延闿就低声道:“你还不知道吗?大概是介石不满汪夫人,所以连带着反对汪先生。”
更有意思的是,陈公博从蒋介石那里得到了更直接的证实。他问蒋:“到底蒋先生和汪先生有什么过不去呢?”蒋介石愤愤地回答:“汪先生要害我,你不知道吗?他是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能对我不满,免去我的职务也罢,甚至想杀我都行,但居然还用阴谋害我!”
陈公博显然震惊了:“他怎么阴谋害蒋先生呢?”蒋介石眉头紧锁:“他要我去参观俄国来的船,打算就在船上扣留我,送到海参崴!”蒋介石脸色铁青,“你们怎么可能知道?他有俄国顾问,他老婆就在旁边,安排得妥妥的。”
历史往往就是由这些偶然的小插曲,决定了大局的走向。不然,怎么解释,仅仅过了五年,蒋汪之间突然冰释前嫌,气氛融洽得像没事人一样?而蒋介石一直怀恨在心的,竟然变成了当时的反蒋同盟战士——党国元老胡汉民?
这段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汪精卫一直在心底想着东山再起。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暂时被打击,政治上暂时落了下风。他出国了一阵,心里一直想着复出。直到1929年,国内的军阀混战,大家纷纷试图拉拢汪精卫当政治旗帜,反蒋同盟在此时悄然形成。汪精卫看准时机,回国联络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一众大人物,组成了一个看似强大的反蒋阵营。
但可惜,这个同盟虽然人多势众,内部分歧却也严重。关键时刻,张学良突然带兵进军华北,公开宣布支持蒋介石,帮助他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各路反蒋力量纷纷撤退,汪精卫这次的政治图谋彻底失败,心中的羞辱与愤懑可想而知。
接下来,蒋介石逐步掌控了大权,可就在这时,和党国元老胡汉民的冲突爆发了。两人意见不合,蒋介石愤然将胡汉民囚禁在汤山。于是,反蒋阵营再次活跃起来,掀起了新的反蒋风暴。汪精卫趁机发声,言辞犀利:“蒋中正根本不懂法,半夜三更把胡汉民抓走,这哪是治国,简直是绑票!”他的这一番话,引得反蒋派群情激昂。
不久,汪精卫发布了《如何联合起来》的文章,号召大家抛开派系斗争,共同反对蒋介石。文章一出,各路反蒋力量迅速联合,国民党内部分歧重新得到修复,汪精卫的号召力,竟然也把胡汉民从困境中拉了出来。双方达成协议,形成了汪胡联盟,蒋介石看似处境危急。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反蒋阵营庆祝胜利时,突如其来的“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局势。蒋介石迅速调整态度,以国难为由释放了胡汉民,展开了向反蒋派求和的举动。汪精卫虽然心有成算,却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与胡汉民一起去上海与蒋介石见面,交谈之间,蒋介石一再表示愿意听从胡、汪的意见。然而,胡汉民却一口回绝,汪精卫也未接受蒋介石的橄榄枝。
最后,蒋介石无奈宣布下野,反蒋联盟看似得胜,汪精卫的胜利似乎就在眼前。可谁知,这时候,事情又急转直下。
这次汪精卫的成功,却也埋下了新的隐患。陈璧君,这个在背后默默推动一切的女人,带着汪精卫一步步走向了与蒋介石的合作。她和蒋介石的关系愈加亲密,最终促成了汪蒋合作的政治格局。蒋介石看中了汪精卫妻子的影响力,知道她是唯一可以让汪精卫改变主意的人。
汪精卫在陈璧君的推动下,悄悄地与蒋介石达成了协议。两人共同进入了新的政治格局,汪精卫成了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行政院长,而蒋介石则掌控了军事委员会。至此,汪蒋合作正式开始,虽然这背后也有很多争议,但陈璧君显然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蒋介石有一句话,算是给这一切做了注解:“如果我不进京,政府一定会贸然与日本断交,国必灭。”而胡汉民则主张坚定抗日。看来,汪蒋之间的合作,牵扯的不仅仅是党内权力,还深深影响了对外抗日的策略。
于是,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合作,实则迎来了国民政府最屈辱的岁月,政治独裁逐渐升级。这段历史,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在那场“夫妻联手”的政坛游戏里,究竟谁才是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