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源管理(附微课·第4版)
- 吴少华主编
- 1558字
- 2025-03-13 17:07:10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一般认为,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古代人事管理的思想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事管理思想,在人才的重要性、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①关于人才的重要性,唐太宗的名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就把“得人”看作“为政”的关键。康熙皇帝更是将人才提到治国的首要位置,认为“致治之道,首重人才”。②关于如何选拔人才,汉朝的王符指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他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必须与其职位相符,否则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③关于如何用好人才,诸葛亮曾说过:“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这段话说明,作为将军,如果能爱兵如子,以心换心,以情感人,满足士兵不同的需要,就能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军队必将战无不胜。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指出:“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其强调应用人之长。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2. 近代人事管理
19世纪4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人事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企业大多是家族性质的小型私人企业。许多企业实行包工制度,将工作包给包工头,然后由包工头招收工人,组织生产,进行监督,发放工资。二是学习并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管理方法。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学习并引进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开始对人员进行比较规范的管理。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企业为国家所有,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企业不自行招聘人员,人事管理基本停留在档案管理和资料统计阶段,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工作在不断进步。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重新规定了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责权限范围。《规定》指出:允许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和精简、提高效率的原则决定自己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有权根据国家下达的劳动指标招工,进行岗前培训;有权对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有权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员工予以处分,直至辞退。随着这些规定的落实,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正常的员工进出渠道逐步形成;劳动人事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劳动定额管理、定员定编管理、技术职称评聘、岗位责任制等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工资管理得以规范化,打破了分配的平均主义,增强了工资的激励作用;推行了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考核。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初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功能和作用。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基本来自西方,只是略有发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一些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不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等等。
视野拓展

如何留住关键人才
据调查,企业关键人才离职的主要原因包括对薪酬不满意、觉得未获得肯定、缺乏成长空间及企业管理水平太差等。推荐读者扫描二维码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并探讨企业留住关键人才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