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上任东三省
身处宦海危机中的袁世凯,时刻紧盯着朝局的走向,当清廷欲在东北改行行省制时,袁世凯看到了机会。他极力推荐智囊兼好友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主政东三省事务。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水竹邨人、弢斋主人,别号东海居士,原籍直隶天津。188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世昌高中进士,之后入翰林院,继而授编修一职。翰林院为清水衙门,当同僚削尖脑袋争取外放时,徐世昌却因顶头上司李鸿藻“虚矫过人”之考语而难以发达。于是徐世昌蛰伏翰林十年,交友读书以待时机。
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是徐世昌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897年,袁世凯奏请清政府,派徐世昌以翰林兼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总办。之后,无论是军政要人,还是满汉权贵,徐世昌都竭力去结交,并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网络,官场人送外号“水晶狐狸”,以至后来袁世凯被黜兵权,徐世昌非但未受牵连,反而能够迎合各派升任东三省总督。
东北是清政府龙兴之地。为保“龙脉”,清政府在东北一直沿用军府旧制,设盛京将军管辖,并禁止汉人前往移垦。然而自1894年到1905年,12年间东北地区经历了甲午战争、庚子之役及日俄战争,满目疮痍。眼瞅着“龙脉”就要被列强所掘,北京的后门就要被撞开,清廷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选去经营这块岌岌可危的“龙地”。
1907年,清廷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关于东三省总督的人选,清廷上层颇有争议。本来清廷希望农工商部尚书奕劻之子载振出任此缺,而且还安排了载振赴东北考察。奈何载振乃一纨绔子弟,不仅牵连“杨翠喜案”,而且还被朝臣爆出所谓《密陈考察东三省情形折》实则出自徐世昌及其幕僚之手,舆论之下,载振被迫辞职。

《百美图》1939年第1卷第6期之杨翠喜(左上角)
于是,袁世凯向朝廷推荐了徐世昌。论能力,徐世昌关于东北洋洋数万言的考察报告,令“皇太后、皇上均为之动容”;论眼界,徐世昌的东北改革方案既具体又全面,充分反映了日俄战争后清廷加强东北统治的需求;论远谋,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可为处于上升期的北洋集团积累政治、军事资本。
1907年,清廷改东三省军府旧制为行省制。因此,初到东北的徐世昌是第一任行省总督,也是第一位汉人总督。为了尽快在东北站稳脚跟,“非常之地”需要“非常之时”的改革手段。头顶着“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府事务”头衔,徐世昌走马上任东三省,开始了所谓“新政改革”。
安插北洋亲信,以利政令实施。袁世凯失势后,为避免北洋一系受牵连,徐世昌带走了一批北洋老人。不仅奉天、吉林、黑龙江巡抚均出自北洋,而且各地知府,以及民政、交涉、旗务、提学、度支、劝业和蒙务等关键部门和关键职位,十之八九也出自北洋一系。
徐世昌创建首个“合署办公”制度。整合东三省事务统为总督负责,改变了各省之间推诿现象;明确各级行政隶属关系,分总督、巡抚及各部堂官三级;增设司道,变通官制,行政、司法分权,适应新政改革之需;整顿吏治,查处贪腐,成为晚清地方政治改良之模范;延揽时务人才,深化新政改革力度;统一旗民事权,巡抚均兼副都统衔,废除旗民两重制度。经过改革,徐世昌将封闭的“龙地”纳入了全国新政改革体系中。
徐世昌又借机夺回兵权。他向朝廷奏报,目前东北局势紧张,日俄双方虎视眈眈,手中无兵倚仗,请求朝廷支援。结果,朝廷又把从袁世凯手中夺走的兵权,包括第三镇全部、第六镇及第二、四、五镇部分兵权还给了徐世昌。绕了一圈,北洋的军权重新回到袁世凯手中。
徐世昌上任东北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消除日俄对东北的威胁。为牵制日俄势力,袁世凯和徐世昌提出“厚集洋债,以均势力”的外交政策。其中就包括吸引美国资本进驻东北,以美国制衡日俄的策略。
吸引美国人投资,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解决东北财政问题。东三省资源丰富,要想把地上长的、林中跑的、天上飞的变成银子,需要大批的启动资金。而当时东北一年财政缺口竟然达到590万两的惊人数目,如果照搬天津周学熙的经验,仅仅依靠国内投资,难免捉襟见肘。另一个好处就是利用美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制约日俄对南北满的控制。怎么才能吸引美国投资呢?时任奉天巡抚的唐绍仪出了个主意,以铁路建设和银行贷款等手段吸引美国资本。经过清廷的游说,美国华尔街的大亨表示了对东三省投资的兴趣。
没想到的是,形势变化太快。一向对借外债不感兴趣的载泽,坚决反对徐世昌所有借款建议;日本也蓄意阻扰中美结盟;雪上加霜的是,当初对东北铁路有着浓厚兴趣的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受华尔街金融危机影响已无力提供任何贷款。徐世昌筹建东三省银行,实现全面发展东北经济的愿望严重受挫。
徐世昌只好“曲线救国”,希望通过借款筑路以消除日俄威胁。在线路选择上,徐世昌主张修筑新齐铁路,并分三段完成:新民—法库门—洮南—齐齐哈尔。第一段新法铁路筹建之时得到英国借款,但日本认为该段铁路侵犯了南满铁路的权益而向清政府施压。经过外交交涉,清政府以换取延吉地区主权为代价放弃了新法铁路的修筑,徐世昌的借款修路计划也因此破产。
弱国无外交,清廷外交上的失败导致了徐世昌经济改革的失败。尽管如此,徐世昌在东北仍然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改良农产品,创办屯垦制,发展农业;吸收国内外资金,合办矿业,发展工业;自开商埠,发展商业;加强防务,发展军事力量;普及教育,发展文化事业;等等。这些都给东北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丝希望。
1909年2月,经略东北不到两年的徐世昌成绩斐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俄的侵略,为东北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北洋集团在东北的军事实力,尤其招抚了张作霖,造就了日后自称“北洋袍泽”的奉系军阀。
不过,随着光绪、慈禧的先后驾崩,袁世凯被贬回籍养疴,远在东北的徐世昌,唇亡未免齿寒,不得不主动奏请开缺,后被清廷明升暗降为邮传部尚书,在瑟瑟寒风中返回京城。
大事年表
1904—1905年 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控制权,日俄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场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即日俄战争。
1906年 9月,清政府派载振、徐世昌考察东北吏治、财政、民情、军务、边务、交通、实业等情形。
1907年 4月,清廷在东三省建行省制,设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1908年 5月,美国国会通过以一部分之庚子赔款退还中国之议案。
11月 30日,日美签订《路特—高平协定》。美国承认满洲现状,同时日本也同意在满洲实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等原则。
小常识:杨翠喜案
1906年,载振赴东北考察,途经天津,被天津女伶杨翠喜之色艺吸引。1907年,直隶候补道充北洋陆军统制段芝贵借祝寿之名,将杨翠喜和10万两白银献给载振,以谋黑龙江巡抚之职,载振欣然接受。后经御史赵启霖弹劾,指控奕劻、载振父子“广收赂遗”。但在袁世凯的操作下,最终以“奏劾不实”草草结案。
相关链接:日俄战争
1902年日英结盟后,日本积极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从而与谋求永远占领中国东北的俄国产生矛盾。1904年2月,日本突袭俄国驻旅顺口舰队,日俄爆发战争,双方战争一直持续到1905年。9月,在双方力竭的情况下,经美国说合,日俄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条约规定: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势力范围,并将其在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及东清铁路所有权让与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等。1907年,日俄又签订了《日俄密约》,规定以松辽分水岭作为地理界线,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为日本势力范围,即“南满”;北部地区为俄国势力范围,即“北满”。日俄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权的粗暴践踏,也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