浰头民乱

明代中期广东三浰的浰头,即今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还包括连平县的大部分区域),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东连龙川县,南邻东源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龙南市、定南县接壤。和平县辖区面积约2300平方千米,下辖17个镇,县政府驻阳明镇。和平县地形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崇山峻岭,中部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带,中间有峡谷小平原,境内和平河、鱼潭江汇入浰江后,于东水镇汇入东江。和平县交通发达,是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京港高速铁路入粤第一县,为“中国温泉之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广东省低碳发展示范县,享受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由于和平县地处九连山区,崇山峻岭,山高路陡,地形地势易守难攻,有利于隐蔽与防守,因此,和平县历史上盗匪不断,最有名的是池仲容。

明弘治年间,朝廷腐败,南方民变迭起。盘踞在广东惠州府龙川县浰头地区的池仲容,纠集一伙乌合之众,以“劫富济贫”为口号,以红色蜈蚣为旗帜,以红布扎头为标志,干起了土匪的勾当。匪首池仲容自称“金龙霸王”。池仲容生在和平县浰头(今浰源镇)曲潭村,父亲池文龙,母亲洪氏,大弟池仲安,小弟池仲宁。池仲容家境贫寒,祖祖辈辈靠租种土地和打猎为生。他少时常随父进山射猎,练就一身好本领,力缚猛虎,捷如猿猴,长大后敢作敢为。弘治年间,池仲容曾带领数十人,杀死两名官吏,抢夺粮物。

之后,池仲容索性公开举起反旗,很快就组织了五六百人的队伍,占山为王,人们一致推选池仲容为首领。池仲容造反,从弘治末年(约1497年)到正德十三年(1518年),前后长达二十多年。他们以龙川县浰头曲潭寨为中心,以上、中、下三浰为根基,逐渐发展壮大为尺八岭、赤塘、黄田坳、岭冈、热水、铁石嶂、五花嶂、羊角山、布坑、三坑、塘含洞、石门山、淡方、上下陵、岑冈、镇里寨、狗脚坳、大门山、半径、都坑、中村、右坑、新田径、风盘、茶山、水晶洞、蓝州、五湖、古坑、芳竹湖、白沙、五洞、旗岭、顿冈、古地、空背、溪尾等三十八寨。池仲容与福建、湖广等地山贼互相勾结,转战在闽、粤、赣、湘数省交界的南岭山区,队伍迅速壮大到上万人,成为当时四省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农民动乱队伍。他们反“天命”,破“神权”,处处捣毁神庙、神像。有一次,暴动的队伍路经一座神庙,看见神像面前香火缭绕,求拜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就走进去,指着菩萨骂道:“你这个泥菩萨,天天都有人来求拜,能显什么圣?你是个骗人害人的鬼东西!”说完就把菩萨打得粉碎。

池仲容为了巩固根据地,以便长期与朝廷对抗,组织流民以屯兵耕种的形式,发展当地经济。至今,和平县还流传着“千担坝”“玉米窝”的故事。随着势力的壮大与地盘的发展,他们屯兵耕种,炼铁铸器。在池仲容“劫富济贫”口号的鼓动下,他们先后围攻广东、江西两地的龙川、龙南、翁源、信丰、南安、大庾、安远、会昌、河源等县城,虏南安府经历,捉河源县主簿,绑架龙南县令,杀死信丰千户,搞得这些地方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池仲容在战斗中建立了政权,并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军事组织。池仲容自号“金龙王”,封其弟池仲安、池仲宁及高飞甲、李鉴、高允贤、黄尚琦六人为元帅,下设四十多个总兵、都督、将军,各自带兵数百人,分别据守三十八个山寨。他们以“劫富济贫”的名义,到处烧杀抢掠。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初七日,池仲容联合江西龙南山贼头目黄秀魁,围攻信丰县城。信丰的官兵不能抵挡,马上向赣州府求救。赣州府立即派经历王祚带兵去救援,却被山贼击败,王祚受伤被擒,整个信丰县被洗劫一空。一时间,池仲容的蜈蚣旗在四省交界地区到处招摇。朝廷惊呼“政教不及”,根本无法“管治”,又先后两次从各省调集了数万官兵,四面夹攻山贼,但都没能成功。池仲容则“近贼者为之战守,远贼者为之乡导,处城郭者为之交援”(《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利用纵横数百里、地势险要的九连山区与官兵周旋。他们时而把官兵诱至山垄,杀捕迷路的官兵;时而居高临下,发石滚木。官府不得不承认,面对池仲容的队伍,“金之不止,鼓之不进,未见敌而亡,不待战而北”(《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对他们无可奈何。王阳明的前任、南赣巡抚文森,托疾避去,不敢到任。朝廷多次调集数万官兵围剿,都未获成功,又采取招抚的办法,池仲容也不买账。不仅如此,池仲容的浰头军又与江西横水、桶冈,福建汀州、漳州,广东乐昌,湖广郴州等地的山贼遥相呼应,声威大震,惊动朝野。

于是,朝廷派遣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汀漳巡抚王阳明前来平定三浰之乱。王阳明莅任后,视池仲容为“数十年巨寇”。他一方面统调两广、福建、江西诸省兵力,选拣民兵,集训地方武装,推行乡村社会治理的十家牌法,切断山贼与乡村的联系,对池仲容势力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发布《告谕浰头巢贼》,对其进行招安,瓦解其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