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艺考朗诵的语言与发声技巧

表演中的语言其实并不难,生活中有很多素人演员也曾获表演奖殊荣,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会说台词,因为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有名有姓的、鲜活的角色,尤其是当下自媒体平台让很多生活中的人物成为颇有人气的角色。在生活中,被别人记录下的你就是一个角色,你所说的话就是一段台词,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是会表演的。

但艺考朗诵中的语言又并不简单,每年考试中涨幅惊人的艺考生数量与涨幅较缓的表演专业招生数量的不平衡,使考官只能择优录取。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便体现在艺考台词中,这也是艺考学习的难点。

一、发声的准确性,即通常说的基本功

台词既要有生活的真实,又要有艺术的美感。如果观众或者考官根本听不清考生的朗诵,不知道考生说的是什么内容,感受不到考生的情感,那一切艺术的美都无从谈起。因此,基本功是每一个表演专业的学习者都需要不断打磨的。改变自己旧有的发声习惯,塑造科学的发声状态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舞台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说对台词、走对灯光起落点位、卡好音乐节奏、完成规定的行动调度、起准台词情感、接上对手的表演等。同理,艺考时,考生在考试状态下很难有时间兼顾自己的气息、共鸣、咬字等。因此,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可以使考生在艺考朗诵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保持这种自然的、下意识的声音状态,即我们所要求的“语言规格”。

二、文本的特定性,即通常说的考试性

没人愿意花时间去电影院或者剧场观看监控器拍下的平淡生活,那些经典作品里教学示范级别的台词段落或者各个自媒体平台爆火的艺考高分稿件,一定是在一个特定的规定情境下,有典型人物以及压抑许久的情绪。这是因为内外双重的压力会让人们爆发出剧烈的渴望,由此可以产生一大段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的语言。

例如,在话剧《哥本哈根》中,科学家海森堡回顾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研究原子弹的过程。即使他明知德国发动的是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让德国研发原子弹的行为符合正义,但当他看到同样被战争摧残的德国,看到同胞在断壁残垣中挣扎时,他对德国的爱与他心中的正义让他产生了巨大的纠葛,由此生发出大量感人肺腑的独白,文字极具力量感。如果没有与文字的力量相匹配的表演水准,那就辜负了这种极具力量的文本。考生朗诵这类台词时,考官期待的正是考生能展现出独有的爆发力和表现力。

三、考试的现场性,即通常说的即时即刻的观演关系

生活中的情绪通常是线性展开的自然心理过程,但表演艺术是把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搬演到舞台上,是非线性的、突然的心理过程。无论是线上考试,还是线下考试,大部分考生先是焦急又紧张地洗漱、化装,然后迅速调整状态、检查服装、调整设备、准备考试内容、等待考试检录等,但待考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完成自我介绍或者报项内容后,在考试开始的一瞬间就要切换到与文本中特定情境相匹配的情绪。这是很难的,但也是每个专业演员的必修课,这就要求考生具有极强的情绪转换能力及抗压性。

基于以上艺考朗诵语言的基本特征,本章将对考试语言的基本功进行系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