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研究
- 王桂枝
- 2124字
- 2025-04-07 17:23:4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论证
一 对非科学性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科学社会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合理的成分,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论证,得出了实现新社会制度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方式是暴力革命,途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联合。
科学社会主义同黑格尔的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关系具体体现在,黑格尔哲学曾经吸引众多人拜读之,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力于人类全体幸福的视角,在实践基础上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慢慢完成了两大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主义学说成为科学的学说,具备了哲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费尔巴哈的哲学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早在《德法年鉴》中已经开始,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赞扬了费尔巴哈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学说对批判黑格尔哲学的作用,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2]同时,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3]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的详细剖析,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实践观。“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4]由此推导出人是自然存在物,是人自身的一种现实性存在。人可以改造自然物,也可以改造人自身。一切是人的实践。这样的结论明显证明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没有只看到自然物的人,而忽略具有能动作用的人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通过撰写《神圣家族》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哲学观。鲍威尔虽然批判黑格尔唯心史观,但是自己又大力宣扬唯心主义,其著作《基督教真相》把宇宙的运动说成自我意识的运动,鲍威尔不仅没有彻底批判黑格尔的学说,反而恶性发展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甚至认为依靠自我意识的批判活动,可以改变世界。马克思通过《神圣家族》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同时对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指出无产阶级是具有革命彻底精神的阶级。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通过精心的理论论证,得出了资本主义需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结论。但是其依据个人英雄主义历史观的想法与做法,没有从社会整体出发,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进而忽略无产阶级在推翻旧制度时期的革命性作用,导致社会主义无法变为现实实践。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了其状况,指出了其前途:小工业创造资产阶级群体,大工业创造现代无产阶级群体。即便资产阶级想通过法律来镇压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会用无产阶级法律代替资产阶级法律,即用人民宪章代替之。恩格斯认为宪章主义本质上是社会性现象,尽管其社会主义倾向还不是很明显。
二 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态上论证了人类社会终结私有制社会后,会进入以公有制和社会占有制为主导的时代。社会占有制的时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以这种一般规律为依据,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的,即国家成为社会不堪忍受的力量,即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只有生产力极大丰富,人们不会为争取生活必需品而斗争。那些为生活必需品而斗争的人,依然是狭隘的人,而不是真正普遍的人,没有财产的群众也不可能建立相互依存关系,即使建立了共产主义,也只是某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它必将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所以,马克思也提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5]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是生产力条件,另一方面是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形成。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必然作为一种联合起来的力量,以追求无产阶级的生存权为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尤其以推翻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为重大标志性成就。国家代表社会个人对生产资料进行管理、分配。这时期的国家是无产者阶级专政。这种革命的结果是使社会按照另一种方式重新分配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活动结果,消灭了旧有的性质,消灭了阶级统治和这些阶级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这样的社会的总体特征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一次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他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在这里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制,生活资料的按需分配,生产组织形式是计划经济。人与人的关系是每个人的发展,是他人发展的前提,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