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坚持共同富裕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然选择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概念。社会主义概念,是从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和使用的。这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矛盾已经明显暴露,需要用社会性或社会化手段才能解决,社会主义一词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弊病而出现的词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之前的社会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其蕴含科学的理想与可实践的历史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科学的论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其中共同富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必然蕴含的思想。共同富裕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精辟的论述,包含共同富裕思想。比如春秋后期的老子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1]这些语言诠释了一个人人温饱,社会祥和的美好状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及反对贫富分化,财富过度集中。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描述未来社会,尤其是欧文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安享生活、衣食无忧、和谐共处的社会。首次提出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原则的是邓小平同志。他多次提出,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公有制,另一个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作为制度应该坚持共同富裕,作为运动应该坚持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应尽的义务。

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应该将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提倡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原则与奋斗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取消了资本主义已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就取消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权力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前提下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都是如此,在落后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的中国更应该如此。列宁的一国胜利论,赢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机遇,但是并没有等到西方的亲密兄弟的革命烈火燃烧起来。在“一球两制”的时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时代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