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
- 赵妍杰
- 965字
- 2025-04-08 14:42:23
第二章 面向未来:废婚毁家以重构社会的尝试
面对西潮的冲击,中国士人在不断地纠结和挣扎中,一面激烈质疑传统,一面开始收拾外来学理。与此同时,有意无意之间又结合散乱零落的传统因素,试图重整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其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国家”的兴起,进入民国之后,又有所谓重造社会的冲动。[1]一些人进而反思人与人的基本关系,甚至考虑是坚持还是重构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模式。[2]
那时的一些读书人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并不满意,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的社会政治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他们的愿景虽不尽一致,但其对象均指向家庭,冲击了家庭这一社会体制的稳固性。这类以废婚毁家为表征的思考和言说,大体是近代中国“家庭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也将其纳入这一范围进行探讨。
有学者从中国传统中寻找废婚毁家主张的渊源,以为佛法的“出家”和道家反对人为的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说废家论者“将儒家思想的‘仁’混杂了社会主义或个人主义的精神,使儒家思想得以为毁家废婚的新观念背书”。[3]这是一个极富创新性的说法。不过,佛法和道家久已存在,何以长期没推动废家主张的形成,而到近代才成为其思想资源?更重要的是,废家论者借助“仁”的观念,与儒家思想“为新观念背书”,两者之间恐怕还有不短的距离,不宜并为一谈。
一些自幼浸润在儒家经典中、本应视家庭为正面建制的士人,转而攻击家庭伦理,视家庭为桎梏,期望建设一个无婚姻、无家庭的社会。这种对儒家伦理的自我否定,是中国文化危机的重要表现,而那些改组或取消家庭的设想,则代表了危机中的读书人不断追寻人生意义和秩序的一种努力。[4]或可以说,包括废婚毁家思路的家庭革命,是近代中国思想激进的读书人在中西竞争的语境下,重置个人与家庭、国家与天下的一种尝试。
辛亥鼎革后,无家的梦想并未中断,在民初继续萦绕在革命者心中。[5]然而,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石,是人种绵延、道德教化以及社会制度的一个基本单位。在中国,两千多年里以孝悌为伦理核心,看重家庭几乎带有宗教意味。[6]在西方,家庭一向是最受关注和保护的社会建制。以美国为例,家庭价值(family value)在美国政治论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7]近代中国家庭革命的言说,显然与这样的中西传统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