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衣冠:元明服饰中的蒙古因素
- 罗玮
- 1258字
- 2025-04-08 21:24:05
序四
今年夏天收到罗玮博士的书稿并索序。这是罗玮博士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他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倾注了不少心血。坦率地讲,我对服饰研究没有发言权,可同罗玮博士有过一段博士后合作导师的缘分,自觉应该写几句话。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北方民族服饰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自古有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其所带来的草原文化影响更是超越前代,其中不少甚至融入汉族文化,成为后者的组成部分。在概述与个案研究中,本书对此都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作者以元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服饰为切入点,对其中的蒙古因素,分钹笠帽、后檐帽、前圆后方帽、方笠、蒙古发式、辫线袄、答忽与半臂、质孙、系腰、兀剌靴、云肩、罟罟冠、蒙古妇人袍服等十三个方面,做了系统考察。在此基础上,又对这些服饰款式在明代的传播流变做了进一步探讨,并分成若干具体服饰样式分别研究。许多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细致入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如带有蒙古因素的服饰样式在明代士人心理层面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的观点则有,“曳撒”具有某种宫廷皇家威仪的价值色彩等,这些都是史学研究者凭借文献功底深化拓宽服饰史研究空间的宝贵尝试。
本书值得一提的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就衣冠服饰研究而言,文献记载再生动翔实,如果没有直观形象的图像展示,也会让人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之感。近年有学者提倡“形象史学”,试图将形象(包括历史实物、文本图像、文化史迹等)与传统文献、口头传播等载体结合起来,以求更全面综合地考察历史。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服饰,这方面存有大量实物与图像,如不充分加以利用,无疑会留下很大遗憾。为此,罗玮博士对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馆藏、各地考古发现等做了大量调研,取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并将其融入服饰史研究。如传世名画《元世祖出猎图》,以往学界只将其作一般图像展示,对其中的服饰细节较少关注,本书结合文献深入剖析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骑马侍从所穿戴的具体冠帽样式,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色彩鲜艳的高清图像,不仅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叙述的内容,也使书籍本身显得精美雅致,无疑为本书增色不少。
当然,如果硬要讲一点儿吹毛求疵的话,那就是本书的叙述范围仅限于元明两个时段,应该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以前我做圣旨发端语研究时,发现明清的“奉天承运”虽源自元代的“上天眷命”,但后者并非绝对的蒙古因素,而是又来自突厥政治文化传统,再往前甚至可远溯至匈奴。服饰这种跨朝越代的社会生活物质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一个长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期待罗玮博士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将元代服饰中的蒙古因素再往前追溯,看看在整个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传统中,这种因素是传承有自,还是蒙古所独有,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建议。其实只要把视野打开,类似有趣的问题还有很多,文献和图像史料也需要长期积累,非常期待罗玮博士能在本书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刘晓元
史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