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服饰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特征,从最初御寒遮羞的实际功能,逐渐发展到展示阶层与审美的文化功能,并且与纺织和冶金等手工业科技领域紧密相连。古代服饰与古人发肤相贴,占据着古人的视野,与古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郭沫若先生在为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所作序言中就肯定古代服饰“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并进一步认为通过服饰史的探索,“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以往的古代服饰研究主要是工艺美术史学者所从事的领域,关注的主要是服饰的形制等基本问题。但自21世纪以来,这一情况在发生变化,并且变化的程度是很深的。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开始关注古代服饰领域,他们往往比工艺美术史学者更加熟悉历史背景知识,更容易发掘古代服饰背后隐含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一个特殊现象在近年开始出现,那就是青年人群中汉服复兴文化现象逐渐兴起与成熟,年青一代越来越把汉服作为展现个性、张扬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民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代服饰爱好者,有的更进一步发展成研究者,其中甚至不乏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者,他们逐渐加入古代服饰研究的队伍,并且把服饰史的研究推向深入。他们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也从过去的纸端走向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以上两股服饰研究的“新势力”互相砥砺,彼此促进,以更多元的方式推动服饰研究走向深入。因此,除前述早期服饰研究所涉及的表层关联事物外,近年来的古代服饰研究越来越发掘服饰形制演变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互动因素、服饰形制背后隐含的社会心态乃至政治社会背景等更广阔的重要历史问题。本书就是这类古代服饰研究新探索的学术成果。

以往的古代服饰研究主要是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历代服饰史”那类贯通的研究模式;另一种是只限于某种具体朝代的服饰形制研究。这两种服饰研究范式各有问题。贯通研究模式容易止于表层,往往只是在进行服饰形制等物质研究之后便浅尝辄止,并不涉及服饰背后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具体朝代、具体服饰样式的研究虽然研究视野专注,却又容易忽视服饰本身所具备的长时段、跨朝代继承和延续的历史属性。因此本书以元、明两朝作为基本研究时段,始终紧扣“蒙古影响”这一主线,主要关注蒙古服饰在中国历史上的长期影响和文化内核影响。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缔造的大一统王朝。大量实物、图像和文献史料都表明元代服饰不同程度地受到蒙古服饰的影响,与唐宋以后的汉族衣冠制度迥然不同。而目前已有的元代服饰研究论著虽然已经或多或少地揭示了蒙古服饰在当时产生的广泛影响,但对这种影响的叙述往往截至元明鼎革。作为取代元朝重新建立汉族王朝的明朝,其社会服饰中的蒙古影响是否真的全面衰退乃至消失了?虽然一些明代服饰论著中涉及了明代社会中或多或少留存的蒙元服饰影响,但多属于传统工艺美术范畴的服饰研究,即多在介绍服饰具体形制的层面上对蒙古服饰传统的影响略有提及,而且这些明代服饰研究者对元代蒙古服饰的形制和深层文化意义不甚了解。

因此,目前还没有著作专门针对蒙古服饰传统在元明两代(13—17世纪)数百年长时段的影响和流播遗存问题进行梳理,尤其是从历史层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而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运用大量实物、图像和文献史料证明,元朝时期,蒙古族具有鲜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服饰样式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服饰行用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蒙古服饰并没有随着元朝的崩溃而在汉地销声匿迹,相反,以不同形式继续在明代社会中广泛传播流用。在厘清服饰形制的渊源和去向之后,更进一步对蒙元服饰的诸种样式在元明两代的行用状况进行宏观性考察,并尝试对其行用阶层人群以及行用原因、社会心理以及反映的政治文化背景等更深刻的历史问题进行初步考辨。本书注重多重史料的相互比对,并不局限于文献、图像或实物三大类史料中的一种,而是综合比对,择善而从。此外,针对服饰背后隐含的社会心理以及政治文化问题,本书则主要通过广泛搜集文集、诗词、碑刻等有关记载,钩沉索隐,发前人之所未发,兼具学术性、趣味性和普及性。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元代服饰中的蒙古因素。通过文献史料和图像史料的梳理和比对,该章分别对钹笠帽、后檐帽、前圆后方帽、方笠、蒙古发式、辫线袄、答忽与半臂、质孙、系腰、兀剌靴、云肩、罟罟冠、蒙古妇人袍服等十三类元代影响较大的蒙古服饰进行了研究,充分结合了史料记载并展示了典型的图像史料。第二章更进一步探讨了以上诸种蒙古服饰因素在明代社会中的存在、传播和流变状况,主要对卷檐帽、钹笠帽、直檐大帽、瓜皮小帽、瓦楞帽、辫线袄、曳撒、褶子衣、质孙、比甲等十种样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尝试对其行用阶层人群以及行用原因、社会心理及其所反映的政治文化背景等进行初步探讨。第三章则是本书超出一般服饰研究的独有部分,更凸显了本书的历史研究本位。该章不同于一般服饰研究主要探索服饰的形制和工艺等物质层面,而是探讨了明代士大夫对蒙元服饰遗存的认知,初步揭示了所谓清代满洲服饰,其实很多是蒙古服饰在元明两代流变的结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集中探讨的元明服饰中的蒙古因素,主要针对汉族服饰。这是由中国古代的整体社会状况和史料构成情况所决定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多民族整体,元明两朝都是多民族大一统的王朝,而占据中国古代人群绝大多数的是汉人族群,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史料是汉文史料,包括各类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而蒙古服饰对中国古代后半期社会服饰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对占主体地位的汉人族群的长期浸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