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住营销:人货场的重构和升级
- 陈利文
- 2568字
- 2025-03-26 17:24:40
非住营销的一号法则:先人后事
数字化带来的是非住的“变”:认知与商业模式的变革。我们一方面要顺应变革,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要把握非住营销的“不变”。正如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所云:“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非住营销的“理”就是其背后一整套“不变”的底层规律和算法,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只有把它们找出来、理顺了,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让操盘变得容易。
从营销实践来看,非住营销主要有两大不变的法则:“先人后事”与“相信>算账”。
“先人后事”是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意思是把合适的人请上车,让大家各就各位,同时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简单来说,企业要先招聘和留住合适的人,然后再决定发展方向和战略。对于非住营销来说,“先人后事”是最重要的法则,没有之一。很多看似艰难的项目,其最主要的症结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没有合适的规则让团队各就各位。营销实践中最常见的情形是,一个小型综合体项目有住宅、公寓和底商,由同一个营销团队操盘,结果住宅卖完了,大部队撤了,非住成了滞重,最后折价甩卖,项目亏损。问题出在哪里?团队!让一个不合适的团队来决定车开向哪里,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为什么强调“先人后事”?道理很简单,这在于人性。
就拿上述小型综合体项目来说,其有住宅、公寓和底商三种业态,住宅营销相对容易,而非住较难。如果由同一个营销团队操盘,那么在销售指标的压迫下,加上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团队的力量肯定会优先用在住宅上,住宅可以让团队轻松地冲规模、出业绩,那为什么还要去啃公寓和底商这种硬骨头?这就是《孙子兵法》里讲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相反,如果另有一支团队不能接触住宅,只能做公寓和底商项目,独立费用、独立指标,这支团队就会全力突破非住。抛开专业不谈,只要做到这一点,非住业绩至少可以提升20%。这就是“先人后事”的威力。既然团队是打赢非住营销战的第一保障,那我们就从团队视角对非住业态进行分类(见图1-1),以此作为针对性施策的起点。

图1-1 非住业态分类
从销售团队的维度看,我们可以把非住业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综合体型”,具体包括金街、写字楼和公寓,其销售人员的人才画像是大客户经理。这三种业态破局的关键是大宗销售,销售人员必须“带资进组”,有非住类大客户资源,有挖掘和经营大客户的能力。第二类是“类住型”,类似于住宅,或者是住宅的附属品类,具体包括社区商铺、车位和储藏室三种业态。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三种业态在项目旺销期属于类住型,因为这个时候其最佳的销售人选就是住宅置业顾问。第三类是“滞重型”,具体业态和第二类一样,只是到了尾盘期(甚至项目已经交付),原来的营销大部队已经撤走,剩余卖不掉的业态无疑就是滞重,这个时候销售人员的人才画像是“游击队员”。
关于“综合体型”业态,我们的定义是:至少包含两种以上的可售商业业态,并且商业体量超过2万平方米。这类项目必须配置专门的销售团队。从业内头部房企的典型画像来看,这类团队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高量级、深耕型。负责人最好来自发达地区,销售人员最好是本地销冠,有商办销售经验并且深耕本地,必须自带客户资源。
·荣誉感、归属感。所有销售人员的头衔都是大客户经理,重视大客户。很多综合体项目和住宅项目是同一个操盘手,销冠都在卖住宅,业绩不好的人员被发配去卖非住,非住团队的自我认同感很低,这样是不可能做出好业绩的。
·高底薪、高佣金。通常来说,商业销售人员的底薪是住宅销售人员的1.5倍,佣金是住宅销售人员的1.5~2.0倍(这里说的是佣金金额而不是点位)。
·稳定、重过程。非住销售尤其是大宗非住销售,同住宅销售规律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因此,非住团队销售指标的下发和考核也有其独特性,不像住宅指标那样具有短期性和刚性,而是更注重过程中的里程碑管理。同时,非住的销售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团队要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点很重要。
“类住型”业态的人才画像不用赘述,这里需要专门说一说“滞重型”业态的人才画像。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大型房企年中盘点非住尾盘,发现若干个老项目的营销团队都已经撤了,但还剩余一些车位和零星的商铺,货值在300万~5 000万元不等。销售指标催得急,营销总决定成立非住突击队,从各项目中抽调住宅销冠,组成精锐部队,但最后的结果却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团队!
以军队来比喻,住宅销冠属于“正规军”,作战方式是“阵地战”。他们卖车位的方式往往是“守住阵地”,即电话访客、降价收割,但收割完一小撮客户之后,降价只会引起其他客户更长时间的观望。另外,这群销冠突击队的心态就像《亮剑》中李云龙说孔捷的:“你在我这儿不过是打短工的麦客,说不定哪天就调走扶正了。”所以他们立功心切,心态浮躁,往往打一通电话,割了一小把韭菜就想走。在这种情况下,车位肯定是卖不好的。
但实际上,对于尾盘期的滞重型非住,最合适的销售人员画像是“游击队员”:他们的销售能力较强、赚钱欲望强烈、吃苦耐劳、善于沟通,能适应机动作战,但可能学历不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预期不高。从非住营销实践来看,一些二手房经纪人出身的销售人员往往更符合“游击队员”的画像。游击队员曾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用来概括滞重型非住的销售人员画像再恰当不过,缘由有三。
第一,滞重型非住靠“阵地战”无法解题,必须打灵活的“运动战”、“游击战”,销售人员不仅需要阵地访客,还需要完成外围挤压、外部资源联动、上门拜访、业主联谊等苦活、脏活、累活,需要具备更多的灵活性、主动性和进攻性,技术要求更全面,工作强度更高,工作环境更艰苦,这是住宅正规军无法承受的。
第二,游击战不是一种简单的战术,其本质是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而这又基于长期的基层工作。滞重型非住的破局必须把提高业主黏性当成战略来抓,经营“堡垒户”,团结小区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想打赢这场商战,若心态不放平,不接地气,不深入敌后,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游击队员”必须是专职的,卖车位的人员就专职卖车位,不能从住宅销售人员中短期抽调或让其兼职。
这就是“先人后事”,强调各就各位,让合适的人上车,让不合适的人下车,上车的人安下心来专门攻克非住。这是非住营销的一号法则,也是走向胜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