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庭准备好了吗

软件环境:有营养的日常生活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有运动进取型的,就有书香沉静型的;有欢乐搞怪型的,也有宽厚沉稳型的……父母的气质类型相宜相彰或者互相磨砺着搭出了一个家庭气质的基调,然后孩子带着自己的天生气质加入其中,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多地在被熏陶。

在家庭里,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看到:每个人,都在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做其他非任务类事情。每个人的任务不同,可以是学习工作,也可能是整理烹饪。没有哪个妈妈会在一下班回家,先追两集连续剧再开始安排一家的晚饭,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需要明确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和排序。完成当天的学习,再娱乐——这个标准,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课后学习时间以30分钟为佳,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如果在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中,老师已经安排了当天的相关练习,孩子回到家就可以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唱歌、跳舞、拍球、跳绳、画画、看书……在此之外,也要保证好他的自由支配时间。

我们的小学生,现在的课外生活,最稀缺的就是“自由”。孩子还没有来得及为某一门功课、某一个讨厌的兴趣课痛苦之前,已经先为“被安排得喘不过气来”痛苦了。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孩子不也还是需要父母提供选项吗?在不动声色中,给孩子“自由”的娱乐提供有引导性的选项,也是家庭氛围的建设内容。妈妈要到附近的公园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课题里,有一些需要查证的资料,孩子要不要来帮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又简单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爷爷最近书法练得很投入,孩子来磨个墨、展个纸吧……在家人做的事情中,有可能就邀请孩子来参与,他的兴趣和特长往往就这样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往往就这样自然而然建立起来。

硬件环境:有学习氛围的家居布置

上一年级了,是不是要给孩子准备和之前完全不同的学习硬件环境呢?其实不用,我的建议是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独立书桌不是必需品。几十年的家访,我走访过很多孩子的家,有大有小,有独立房间或没有,有独立书桌或没有……总的来说,一年级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绝对独立的伏案空间,而是即便在我独自学习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家里人的支持,也可以随时和爸爸妈妈有所沟通的环境。

记得之前看过一本讲家庭学习环境的专著,其中一个学霸孩子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他的特别之处,是有一张自制的折叠搬迁的书桌(空纸箱加一张圆形桌板),可以随时随地搬到家里任何一个他觉得当下最适合学习的位置去学习。而追踪研究的专家发现,他的书桌迁徙,很多时候是跟着妈妈的活动路线走的——妈妈在客厅,他在客厅;妈妈晾衣服,他在院子树荫下。

很多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妈妈是一个让他安心的存在,而开放流动可以随时交流的家庭氛围才是开启学习的好环境。而且,现在一年级的小学生没有课后的书面作业,所以,就给孩子一个让他觉得舒服的环境就好,而不用用一个房间或者一张书桌把孩子的学习孤立起来。

所以,关于书桌的设置是:专门的书桌也可以,餐桌也没问题,小茶几搬来搬去,或者自制一个自己觉得舒服的小桌子都是好方案。只需要注意,如果需要书写,还是要保证孩子健康的坐姿。

第二点是,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是广义的学习角。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关键是学习的主体——孩子自己愿意。

家里的任何位置都可以放置图书,不只是在书房,或孩子的学习区域旁边。沙发旁边、床头、玩具柜的其中一格、玄关的置物柜、厨房里橱柜的一小部分……孩子随时可以拿起一本他想看的书,推开前往更广阔世界的那扇任意门。更可以安排一些可以完整展示图书封面的位置,比如展示形的书架,透明材质的书籍收纳盒等,把想推荐给孩子看的书籍放在更显眼的地方。

最近兴趣正浓的七巧板、磁力积木、地球仪、显微镜、植物发芽观察盒……也可以被允许在客厅或餐桌上多停留几天,便于它们随时被捡起来,继续研究,而不是用完立即严格归位。

不管是好看的书,还是好玩的东西,在家里留一个小柜子或小推车让它们交流起来。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可以互相推荐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的玩具,或者是任何我们想分享出来的东西。这,是更多角度的学习,也是亲子沟通的渠道——如果你也想拥有一个青春期还喜欢和你聊天的孩子。

再归纳一下这个大家关注得比较多的问题:阅读。如何在家里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氛围?第一是家里有书,有适龄且符合孩子兴趣点的书;第二是父母读书,手不释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爱上阅读的最好理由;第三,最好还能有阅读的硬件准备:方便找书取书的书架、一个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的光线(自然光和灯光)。

但是在我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是碰到过不少的父母跟我说:我们大人就是不爱看书怎么办——这……我没办法。没有人能让一个不想看书的人去看书,谁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呢。而一个即便以前不看,但现在愿意试试的人,也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他已经从任何一本他能看得进去的书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