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课堂风采

清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校园的小径上。林羽怀揣着对新一天的期待,早早来到了教室。他刚坐下,就看到夏语诗夹着教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有点难度的历史问题。”夏语诗站在讲台上,眼神明亮而充满期待,“大家都知道洋务运动,那么请思考一下,洋务运动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为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呢?”

问题一出,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纷纷低头思索,有的眉头紧皱,有的咬着笔头,显然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林羽迅速在脑海中梳理着相关的知识。他前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再加上系统赋予的过目不忘技能和全属性加成,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并非难事。他的目光变得坚定,随即高高地举起了手。

夏语诗看到林羽举手,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微笑着点了他的名字:“林羽同学,你来试试回答这个问题。”

林羽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开始有条不紊地说道:“老师,我认为洋务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在国际大环境下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科技、军事、经济等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他们对中国怀有侵略和掠夺的野心,并不会希望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强大起来。比如,在技术引进方面,西方列强只会出售一些过时的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设置了诸多限制,阻碍中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其次,国际格局已经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态势。中国成为了列强争夺的对象,周边国家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也加入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列。洋务运动所建立的近代化军事力量,在面对列强的先进军事装备和战略战术时,显得力不从心。

再者,从经济层面来看,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海关、贸易等经济命脉,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洋务企业在资金、市场、原料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力。

最后,在政治体制上,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保守根深蒂固。洋务派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但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无法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转型。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这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林羽的回答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且视角独特,不仅从国内因素进行了分析,更着重强调了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原本安静的教室此时鸦雀无声,只有林羽沉稳而自信的声音在回荡。

夏语诗的眼睛越发明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等林羽说完,她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也纷纷跟着鼓掌,掌声热烈而持久。

“林羽同学的回答太精彩了!”夏语诗赞赏地说道,“他从国际大环境的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很多同学容易忽略的地方。而且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观点也很有深度,大家要向林羽同学学习。”

得到夏语诗的高度赞扬,林羽有些腼腆地笑了笑,心中却充满了喜悦。他更加坚定了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的决心,希望能得到夏语诗更多的认可。

接下来的课堂上,林羽更加踊跃地发言。每当夏语诗提出问题,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而且回答得精准而富有创意。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解法和观点,而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比如在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林羽提出:“戊戌变法的失败,除了传统认为的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等因素外,还与当时国际形势下的利益博弈有关。西方列强虽然表面上支持中国的改革,但实际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当变法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会采取措施进行干涉。而且,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崛起,对中国的改革也有着复杂的态度,一方面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制衡西方列强,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这种微妙的国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戊戌变法的走向。”

林羽独特新颖的解题思路再次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夏语诗更是对他赞不绝口:“林羽同学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他的思维非常活跃,敢于突破常规,这是学习历史非常重要的品质。”

课堂上,林羽与夏语诗的互动越来越多。夏语诗会针对林羽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引导他深入思考;林羽也会积极回应,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林羽凭借自身丰富的教育经验,不经意间展现出对教学创新的深刻理解。

有一次,夏语诗在讲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时,提到了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林羽马上接过话茬:“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角色扮演做得更深入一些。比如,除了模拟商人之间的交易,还可以设置一些突发情况,像遇到强盗、恶劣天气等,让同学们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意义。而且,我们可以分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在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最高,这样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参与度和竞争意识。”

夏语诗听了林羽的建议,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林羽同学,你的想法太棒了!这就是教学创新的思路,能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我怎么没想到呢,你真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从那以后,夏语诗对林羽的教学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发现林羽不仅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上非常出色,而且在教学方法和创新思维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每次和林羽交流,她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路。

课间休息时,夏语诗经常会把林羽叫到办公室,和他一起探讨教学方案和历史问题。在办公室里,他们面对面坐着,桌上放着翻开的历史资料。夏语诗会认真倾听林羽的想法,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林羽则会耐心地解答和补充。

“林羽,我最近在准备关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课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夏语诗一脸期待地看着林羽。

林羽思考了片刻,说道:“老师,我觉得可以结合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来讲解。明清时期,西方已经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对外扩张和贸易交流非常频繁。而中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让同学们更清楚地看到这种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而且,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葡萄牙租借澳门、荷兰侵占台湾等事件,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

夏语诗不住地点头:“你的思路很清晰,这个方法很好。我之前只是单纯地从国内角度讲解,没有考虑到国际背景。和你交流之后,我感觉我的课程内容会更加丰富和立体了。”

随着交流的增多,林羽和夏语诗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他们不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共同探索和进步。

然而,林羽对夏语诗的感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每次和夏语诗近距离接触,他都会感到心跳加速,脸上不自觉地泛起红晕。他知道自己对夏语诗的喜欢已经越来越强烈,但他始终克制着自己,因为他明白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学生,不能让这份感情影响到学习和师生关系。

这天放学后,林羽又来到了夏语诗的办公室。他们正在讨论下周的历史公开课方案,突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请进。”夏语诗喊道。

门缓缓打开,走进来一位老师。林羽不认识这位老师,但从他严肃的表情和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场可以感觉到,他应该是学校的领导。

这位老师看了看林羽,然后对夏语诗说:“小夏,我听说你班上有个叫林羽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很有天赋,就是他吧?”

夏语诗微笑着点了点头:“是的,校长,林羽同学在历史学习上非常出色,思维活跃,见解独到,还经常给我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好建议。”

校长点了点头,目光转向林羽:“林羽同学,我对你很感兴趣。学校打算举办一次全市的历史学术交流活动,想邀请你代表学校参加,你愿意吗?”

林羽心中一阵激动,他没想到自己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但他还是有些犹豫地看了看夏语诗,夏语诗鼓励地对他点了点头。

“校长,我愿意参加。”林羽坚定地说道。

校长满意地笑了笑:“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次活动中展现出我们学校的风采。小夏,你要好好指导林羽同学,争取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夏语诗连忙点头:“校长放心,我会全力帮助林羽同学做好准备的。”

校长离开后,林羽看着夏语诗,眼中充满了感激:“老师,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一定会努力准备,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夏语诗温柔地笑了笑:“不用谢,这是你应得的机会。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只要你认真准备,一定能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好好准备吧。”

林羽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斗志。他知道,这次全市的历史学术交流活动是一个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他要在夏语诗的指导下,全力以赴,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这次活动,又将会为他和夏语诗之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林羽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