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种《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本解读

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1799—1837)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以下简称《奥涅金》)问世后,阐释繁多,论著迭出,最富有戏剧性的学术公案,当是三个旨趣迥异的注释本在48年间于苏联和美国相继出版。第一本是1932年出版的尼古拉·布罗茨基(Н.Л.Бродский,1881—1951)的注释,[1]第二本是1964年出版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V. Nabokov,1899—1977)的英文翻译和注释本,[2]第三本是1980年出版的尤里·洛特曼(Ю.М.Лотман,1922—1993)[3]的注释。普希金研究在俄罗斯已成专门学问,但对《奥涅金》的注释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4]

由于注释者不同的前见和学术兴趣,三种《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本形成三种不同的学术路向:尼古拉·布罗茨基的注释为社会历史学还原;尤里·洛特曼的注释为文化学还原;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注释为审美还原。三种注释的影响或建构意义值得关注:布罗茨基对若干代学者、读者的影响有迹可循;洛特曼借此进行了俄罗斯贵族文化复原的历史梳理和结构美学的建构;纳博科夫对诗律的领悟和小说《微暗的火》的创作因翻译注释而获得灵感。三种注释受到被注释文本的内容的刚性限制,会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兴趣,因此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不同还原法之间原有的紧张。

梳理《奥涅金》的三种注释本的学术价值是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揭示:学术巨匠是如何以自己的才情去激活古代经典文本的;他们是如何影响后学的;他们是如何借注释经典来深化自己的学术或创作的;他们之间是如何形成“对话”的。注释有其客观的知识性的内容,这是三位注释家所共有的。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注释家的个人化的内容。三位注释家学术语境不同,审美趣味有别,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他们具有不同的前见、相异的视域。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的注释中彰显学问才情,形成三种不同的文本还原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