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文学(1760—2010)感悟录
- 刘亚丁
- 1453字
- 2025-04-24 18:27:32
第一节 社会历史学还原
布罗茨基在《奥涅金》的注释本中自觉进行了社会历史学还原。他提出,他的注释要“在演变、矛盾和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给读者提供长诗主人公们诗学形象的完整的概念”[5]。他往往从作品的一两句话入手,小题大做,钩稽出丰富的历史上下文。在《奥涅金》的第二章叙及奥涅金在刚从故去的叔父那里继承来的庄园里进行了一项经济改革,将徭役改为佃租,小说中只用了两句诗来叙述此事:“采用轻的地租制,用它代替/古老的徭役制度的重负。”[6]布罗茨基洋洋洒洒注了4页。他首先解释徭役制;然后引用鲁宾斯坦的文章《作为十二月党人运动基础的19世纪初的经济发展》,说明徭役制对农民的剥削的程度;再引用1819年尼·屠格涅夫给亚历山大一世的关于《农奴制的状况》的条陈,引述在当时的青年贵族中传阅的《祖国之子》上的普希金皇村中学老师库尼岑的反农奴制的文章;再讲述了尼·屠格涅夫和彼·维亚泽姆斯基的解放农奴的行动。显然,布罗茨基利用作品中的诗句,还原了19世纪初期俄罗斯贵族中部分精英分子对当时社会体制的核心农奴制的批判性反思。对奥涅金的“忧郁症”的注释更是如此,布罗茨基用了7页多的篇幅来追述俄罗斯当时贵族青年中的种种“忧郁症”状,他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巴丘什科夫、В.奥陀耶夫斯基、О.谢尔宾纳、Н.屠格涅夫、维亚泽姆斯基等人谈自己精神忧郁的文字。为了证明自己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布罗茨基还通过引述格利鲍耶陀夫的《聪明误》中贵族青年恰茨基的台词等,说明是“政治制度”的“美杜莎”之头,让奥涅金这样的贵族青年血管中产生“血冷凝”。[7]从总体上看,布罗茨基的注释本完成了《奥涅金》解释的现代转型。就思想资源和学术传承而言,他服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整个注释本蕴含着人的社会存在决定其意识的基本观念,他还引用马克思的原话,力图还原奥涅金意识的历史环境,为连斯基寻找生活原型。向上他承接19世纪别林斯基所开创的普希金批评传统,在对《奥涅金》的总体定性评价,对连斯基的评价等方面,布罗茨基承袭了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遗产。
布罗茨基将对《奥涅金》的解释转变为一种注重“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解释,而在社会环境中主要着力于以十二月党人运动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这种转变具有时代特征。布罗茨基出生于1881年,190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作为一个在旧俄时代已经开始学术研究,并且已经取得成就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这本著作似乎也包含了布罗茨基借以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方法向主流转向的意味。塔·舒尔指出:“即使是在像布罗茨基这样的诚实学者那里,依然可以发现当时常见的庸俗社会学的痕迹。”[8]在2005年版中,1964年版中谈奥涅金和连斯基是先进贵族的代表的两段文字、谈普希金对“双头鹰所象征的政治制度的一贯仇视”的一段文字等被编者删去了,[9]大概是因为新版编者想减弱庸俗社会学的痕迹。
应该看到布罗茨基的社会历史学注释法对苏联/俄罗斯的普希金学的影响。布罗茨基在自己编写的《俄国文学史》的相关部分也采用了《奥涅金》注释本的观点和材料。[10]在现行的文学史中依然不难发现布罗茨基注释本的观点的痕迹,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2006年版的《俄罗斯文学史》为例,对奥涅金的忧郁精神状态的分析,对他在第八章中的精神振作的判断,对连斯基的文学观点的关注等,都可看到对布罗茨基注释的应用。[11]同时还应该指出,布罗茨基的注释是中学教师的参考书,1932年以来前后出了六版,其中仅1964年版印数就达10万册之多,显然通过中学教师这个注释本影响了一代代俄罗斯中学生对《奥涅金》的阅读和领悟。在注释出版后,布罗茨基还出版了将近900页的《普希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