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研究论文集
- 米彦青主编
- 488字
- 2025-04-28 11:03:47
论唐代“王孟”诗风对法式善诗歌创作的影响
米彦青
法式善(1753—1813),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陶庐。蒙古伍尧氏,祖籍察哈尔。内务府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后因乾隆皇帝赏识,中式时赐改今名,“法式善”即满语“勤勉”之意。累官至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是乾隆时期知名的学者和诗人。著有《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槐厅载笔》等。
在法式善浩繁的著作中,与唐诗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是代表他的诗学思想的《梧门诗话》和他的作品集《存素堂文集》《存素堂诗集》。法式善“幼喜讲声律,泛览百家”[1],科考登第后,又长年在馆阁供职,诗歌创作也因此成为其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法式善曾自言:“士君子之志无穷,而职各有守。唯能尽职者其志之无穷乃愈见。”[2]守馆阁之职份,求无涯之诗美胜境就是法式善一生竭力去做的事业。作为诗人,法式善创作了大量的古、近体诗。这些诗主要保存在《存素堂诗集》系列里,初集2331首,二集1010首,续集58首,诗稿120首,合计有3500多首,多是晚年所作。法式善早年诗作曾准备由其友汪云壑编次刻印,后汪云壑病殁,诗稿大多散失,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法式善诗歌并非其全貌。